首页 / 风湿免疫病:人体内的“自家混战”

风湿免疫病:人体内的“自家混战”[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人医院   杨焕霞

你知道吗?我们的身体里藏着一支“精锐部队”——免疫系统。它平日里像忠诚的卫士,帮我们挡住细菌、病毒这些“外来侵略者”,让身体保持健康。可有时候,这支部队会突然“犯迷糊”,把自己人当成敌人打,一场乱哄哄的“自家混战”就此打响,这就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由来。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场异常“免疫战”的来龙去脉。

多因素促使免疫系统“叛变”

免疫系统“叛变”并非无端发生,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导火索”。

遗传因素如同埋下的“定时炸弹”。特定基因的存在,让个体天生就具备了免疫系统易紊乱的“特质”。倘若家族中有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就会显著升高。例如,一级亲属若患类风湿关节炎,本人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10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近亲,发病率约为5%12%。这些基因仿佛在身体里悄然设下了“陷阱”,等待着合适时机触发免疫系统的异常。

感染是常见的“搅局者”。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人体时,免疫系统本应精准“打击”外来敌人,但有时却会发生“误判”。以链球菌感染为例,免疫系统在对抗链球菌的过程中,可能会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当作“敌军”,进而引发风湿热,导致心脏、关节等部位受损。据统计,约3%的链球菌感染患者会并发风湿热。此外,一些病毒感染后也可能扰乱免疫系统,使其“敌我不分”,打破免疫平衡。

环境因素也在其中“兴风作浪”。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或者过度暴露于紫外线下,都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比如,长期在地下潮湿环境工作的人群,患风湿免疫疾病的几率相对较高,其发病率可能是正常环境居住人群的1.53倍。精神压力过大、内分泌失调等因素,也会削弱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让免疫系统更容易“迷失方向”。

免疫出乱身体遭殃

当免疫系统开启异常“战斗模式”时,身体内各个方面便会陷入混乱,出现各种症状。

关节首当其冲,成为“战场”之一。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关节滑膜被免疫系统“无差别攻击”,引发炎症,出现疼痛、肿胀、发热与超一小时的“晨僵”。随着病情发展,关节还可能畸形致残,约70%的患者在发病2年后出现骨质破坏,近一半患者在510年内出现关节残疾。

皮肤也常常“受灾”。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面部常出现蝶形红斑,同时伴有口腔溃疡、脱发等症状。这些皮肤表现不仅是疾病的标志,更反映出免疫系统的“疯狂”状态。约8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有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发生率可达25%50%。

除了关节和皮肤,内脏器官也难逃一劫。当肾脏受累时,可能出现蛋白尿、水肿,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心脏受累可能引发心包炎、心肌炎等,危及生命。而且,患者普遍感到疲惫乏力,即使休息充足也难以缓解,约70%80%的患者深受其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体重短期内可下降5%10%,因为身体的炎症和代谢异常严重影响了消化与营养吸收。

药物是平乱主力军

诊断环节需要综合多方面线索。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病史、感染情况、生活环境等,进行全面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关节、皮肤、脏器等部位。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能反映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变化;血沉、C-反应蛋白可显示炎症程度,疾病活动期血沉可能升至30100mm/h以上,C-反应蛋白可能超15mg/L。自身抗体检测是关键“破案工具”,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不同抗体与特定疾病紧密相关,助力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磁共振成像(MRI)等,清晰呈现关节和脏器病变细节。

治疗方面,药物是“主力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疼痛和炎症;糖皮质激素能快速抑制炎症,但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需谨慎;免疫抑制剂可调节免疫系统,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生物制剂针对性强、疗效较好,不过价格相对昂贵。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理疗等可辅助改善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