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民医院 符雯婷
在医院药房取药时,不少患者都会问:“这药价格降了这么多,效果能和以前一样吗?”自国家推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以来,很多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平均降幅超过50%。但价格降了,大家也难免担心药效会打折扣。今天,药师就来好好说说,为啥“降价不降质”是真的。
药价低源自“集采”
集采药品价格大降,可不是因为质量差了,而是把以前药价里的“虚高水分”挤掉了。
过去,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患者手里,要经过一层又一层的经销商、代理商,每个环节都要加利润,还有高额的营销费用。这些额外成本最后都落到了患者头上,导致药价虚高。
而集采政策用的是“以量换价”的办法:国家医保局代表全国医疗机构,统一和药企谈判,承诺一定期限内的采购量。这样一来,药企不用花大价钱做市场推广和销售,也不用担心销量,自然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价格降下来。比如某品牌降压药,以前一盒卖40元,其中一半钱花在了营销和渠道上;集采后直接对接医院,去掉中间环节,价格降到10元,生产成本和质量却一点没变——就像团购,买得多,价格自然更优惠。
进集采名单得先过“质量大关”
能进入集采名单的药品,都得经历严格的质量审核,堪称“过五关斩六将”。
首先,“一致性评价”是基本门槛。仿制药必须证明在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等方面和原研药一致,还要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也就是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都得和原研药相似,确保疗效差不多。比如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仿制药,经过了一致性评价后,在人体的降糖效果和原研药没多大差别。
其次,药企生产集采药品时,会被药监部门严格监管。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工艺控制,再到成品检验,每一步都得符合高标准。要是发现用劣质原料、违规操作或简化生产工艺,企业会被严厉处罚,甚至永久取消集采资格。
最后,药品进入临床使用后,医院和监管部门还会持续监测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和信息化平台,形成多维度数据收集体系,不仅能及时发现个体用药异常,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潜在风险。一旦发现问题,会启动多部门联合调查机制,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链条追溯。数据显示,集采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原研药几乎一样,这也说明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靠谱的。同时,相关部门定期公布监测报告,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筑牢用药安全防线。
换药不适或与药品质量无关
有些患者换了集采药品后,觉得身体不舒服,就怀疑药效不如以前。其实,这大多是心理作用或剂型细微差异导致的。
长期用某品牌药品,突然换成集采药品,患者可能会不自觉产生心理抗拒,主观上觉得效果差了。有研究显示,在盲测时,多数患者分不清原研药和集采仿制药的疗效差异。
另外,不同企业生产的药品,辅料种类和用量可能稍有点不同,这会让药品溶解速度、释放时间有细微差别。对药物反应敏感的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起效时间或作用强度的变化,但从整个治疗周期来看,最终的治疗效果是一样的。
如果出现明显不适,别盲目认定是药品质量问题,要及时和医生沟通,通过监测病情指标调整用药方案。
集采让优质药品触手可及
集采政策推行以来,效果很明显。在政策推动下,各地医药企业积极响应,通过规模化生产、优化供应链等方式降低成本,让更多质优价廉的药品进入市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用药费用大幅降低,每年能省数千元,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更方便地用上优质药品,不用再因为价格和渠道发愁。
面对集采药品,大家不用太担心。选有“通过一致性评价”标识的药品,保留购药凭证;换药初期多留意身体指标;有疑问随时问医生或药师,别自己增减药量或停药。
药品的核心价值是治病,集采政策让患者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优质的治疗。价格降了,不代表质量打了折,这是医疗改革给大家的福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