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寻常见,随意用药藏风险[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9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工人医院药学部 彭梦联
感冒发烧时,医生开了好几种药,就觉得多吃几种好得快?看到别人吃某种药效果好,自己也想跟风试试?家里的感冒药、消炎药过期了,舍不得扔还想接着用?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可能悄悄损害你的健康。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吃药”里的那些门道。
先搞懂:啥是合理用药
简单说,合理用药就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差异、疾病的具体情况,选对合适的药,既保证治疗效果,又兼顾用药安全。
在合理用药这件事上,医生得先精准判断你的病情,弄清楚生病的原因和你的实际情况,然后给你选对药物类型,确定合适的用药方式 —— 比如是口服、注射还是其他方式。
做到合理用药,先记住这 “四大原则”
合理用药有 4 个核心原则,记牢了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能不用药就不用”:老话说“是药三分毒”,几乎所有药物都有一定毒性。咱们享受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得面对不良反应的风险。所以从合理用药的角度,能不吃药就尽量不吃。
“能少用药就不多用”:有人觉得“药多力量大”,一个小感冒就把退烧药、止咳药、消炎药全用上。但实际上,每种药都有潜在风险,联合用药的种类越多,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这不只是每种药不良反应的简单叠加,还可能让药效下降、毒性增加,甚至引发意想不到的异常反应。
“能口服就不肌注”:肌肉注射虽然给药效率高,但需要专业人员操作,还可能引起疼痛、局部肿块。相比之下,口服用药更方便、更经济,而且没有创伤,不良反应也更少、更轻微。所以如果是轻中度病情,优先选口服用药。
“能肌注就不输液”:输液不仅需要专业人员操作,风险还更大。通常认为,只有三种情况适合输液:一是病情危重、发展快,需要紧急抢救;二是有严重吸收障碍(比如严重腹泻);三是吞咽困难,没法口服或肌注。
别任性!“遵医嘱”才是用药关键
看病时,医生总反复强调“遵医嘱”,但不少人还是不当回事,自己改用药量,最后吃出了不良反应。
要知道,药物的剂量是经过无数次实验确定的,处在一个很微妙的平衡里:吃少了没效果,吃多了可能中毒。比如降压药,少吃一片,血压降不下来;多吃一片,可能会出现低血压。
还有人抵触吃药,只要症状一消失就停药,觉得这样能减少副作用还省钱。这种想法其实大错特错!比如治疗肺炎时,医生开了10天疗程的抗生素,你吃6天觉得不咳嗽了就停药——剩下的病菌可能会“卷土重来”,还会产生耐药性,之后再用同类型的药就没效果了。
特殊人群用药要格外小心
老人、小孩、孕妇这些特殊群体,用药时得比普通人更需谨慎。
老人用药:家里有老人的要多上心,老人大多有基础病,需要长期吃药。带老人看病时,一定要告诉医生老人正在吃的所有药,包括保健品——很多保健品会和药物相互影响,比如鱼油和抗凝药一起吃,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小孩用药:千万别盲目按成人用量给孩子减半!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精准算药量,或者开儿童专用药。家长别凭感觉喂药,像对乙酰氨基酚这种药,过量使用可能会损伤孩子的肝脏。
孕妇用药:孕妇用药必须慎之又慎,很多药物会影响胎儿发育。孕期如果生病,别硬扛也别随便吃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选相对安全的药。
吃药前必做:读懂药品说明书
每种药都有说明书,上面写的药物成分、适应症、禁忌症等,每一条都很关键。看说明书时,要按这个顺序来:
首先看适应症,确认这药是不是针对你的病;然后看用法用量,搞清楚每次吃多少、一天吃几次,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最后看禁忌症,比如头孢类药物可能引发过敏,自己要是对头孢过敏就绝对不能用。
有人看说明书上列了一大堆不良反应,就不敢吃药了。其实不用怕——说明书列出不良反应,不代表一定会发生,反而说明这药的研究很透彻。提前了解这些信息,用药时能及时发现异常:比如吃了降压药后下肢水肿,这可能是药物副作用,要赶紧告诉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