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针”“动”结合,巧控“双高”

”“结合,巧控[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2

贵州省建筑医院李英杰

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出了问题,导致血糖没法正常调节;高血压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太活跃、交感神经太兴奋、血管内皮功能不好密切相关。而且,这两种病一对坏伙伴”:胰岛素抵抗会让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更活跃,还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而高血压又会反过来让胰岛素抵抗更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针刺:能帮你降血压、控血糖

针刺的降压机制调节自主神经、促进血管内皮功能修复与调节RAAS系统是针刺调节高血压糖尿病的重要机制。具体而言,刺激太冲、曲池等穴位,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针刺可促进一氧化氮释放,让血管舒张,帮助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还能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抑制肾素分泌,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同时增加前列腺素E2合成,平衡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

针刺对糖尿病的干预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能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调节血糖代谢通过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食欲素的分泌,抑制肝糖原分解,促进糖原合成;缓解并发症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带来的疼痛、麻木症状。

科学运动:动对了,血压血糖都能稳

运动能增强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能让静息血压下降510mmHg。运动时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能使餐后血糖降低23mmol/L。而且,运动还能增加能量消耗,减轻体重,改善代谢降低血脂水平。不过,运动的选择也有讲究。

有氧运动:长期坚持有利于增强血管弹性,帮助降低血压。可以选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5次,每次30分钟。

抗阻训练:能提升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可借助哑铃、弹力带等训练,每周23次。

中医特色运动:适合中老年患者,配合呼吸调节能改善全身代谢,比如八段锦、太极拳。

针刺+运动:强强联手,控病效果翻倍

针刺能调节身体内环境的稳定,为运动创造好的身体条件;运动则能增强针刺效果的持久性,巩固治疗作用。

强度控制: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能正常交谈为宜。

监测要点:可佩戴智能手环监测心率;运动前15分钟及运动后30分钟测血糖;留意是否出现持续胸痛/胸闷、头晕黑、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早期轻度患者,可把针刺与运动作为主要干预手段;中重度患者,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措施,帮助减少用药剂量。建议每周做2次针刺治疗,搭配5天有氧运动,结合个体化饮食方案,每季度随访监测血压、血糖及肝肾功能。

不过要注意,严重并发症患者(如急性心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暂时不适合用这两种方法。而且,针刺后别立即洗澡,运动时要携带急救药品。

这些坑别踩!关于针刺和运动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针刺会让血压骤降这种说法混淆了不规范操作和针刺本身的作用。规范的针刺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和血管功能,实现渐进式降压(每周收缩压下降23mmHg),不会骤降。只有手法错误或患者空腹等特殊情况时,才可能出现低血压(发生率<0.5%)。所以操作前要测血压,避免用强刺激手法。

误区二:运动越剧烈,控糖效果越好高强度运动(如快跑)会触发应激反应,可能让血糖反跳性升高,还会增加并发症风险。合理强度应把心率控制在(170-年龄)的60%70%,以“能完整说话、不喘粗气”为标准。 

针刺与运动疗法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代谢网络,为高血压、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但要强调:非药物疗法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早期干预获益最大,中晚期患者仍要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同时必须严格遵循《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及《运动处方指南》。在规范的医疗监管下,这种“针+动”的整合策略有望提高疾病控制达标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