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前的孩子,需要分阶段护牙[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1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周桂萍
当宝宝的第一颗乳牙萌出,口腔护理的“战役”就已正式打响。数据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高达70.9%,而3岁前开始刷牙的孩子,蛀牙风险比晚刷牙的低50%。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抗拒刷牙发愁,其实从宝宝出生到3岁,口腔护理有一套分阶段的科学方案——既能让宝宝慢慢接受口腔清洁,又能牢牢筑牢防蛀防线。
0~6个月:乳牙萌出前,做好基础防护
别等牙齿长出来才开始护理,宝宝出生后就要定期做口腔清洁。每次喂奶后,用无菌纱布蘸温开水轻轻擦拭宝宝的牙龈和口腔黏膜,这样不仅能清除残留的奶渍,还能让宝宝提前适应口腔被触碰的感觉。这里要特别纠正一个误区:千万别觉得“乳牙迟早要换,不用在意”,乳牙一旦龋坏,会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颌骨发育异常。
母乳喂养的宝宝要重点防范“夜奶龋”风险。夜间乳汁在口腔内滞留时间长,其中的乳糖发酵会产生酸性物质,容易侵蚀牙床。建议喂完夜奶后,用湿纱布简单清洁宝宝口腔即可,不用彻底擦洗,避免打扰宝宝睡眠。如果是人工喂养,要避免让宝宝含着奶瓶入睡,因为奶瓶龋的发生率是普通喂养方式的3倍。
6个月到2岁:乳牙萌出后,做好清洁
当宝宝第一颗乳牙(多为下门牙)萌出,即可使用指套牙刷或硅胶牙刷。面对孩子抗拒,家长可采用“游戏化清洁”:让宝宝用玩具牙刷“给小熊刷牙”,同时快速完成宝宝口腔清洁;或播放1分钟刷牙儿歌,将刷牙变为节奏游戏。
牙膏选择有讲究:1岁内要选含氟量0.1%以下的婴幼儿牙膏,每次用量不超过米粒大小;1~2岁时用量可增至豌豆大小。很多家长担心宝宝吞食牙膏,其实少量含氟牙膏(每天不超过0.25mg)是安全的,还能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建议选水果口味的儿童牙膏,减少宝宝对牙膏味觉的抵触。
清洁频率要固定:每天早晚各清洁一次,每次不少于2分钟。刷牙时采用“画圈法”,重点清洁牙齿内侧和咬合面——这两个部位最容易残留食物残渣。刷完后不要立即给宝宝喂水或喝奶,让氟成分在牙齿表面多停留一会儿,能让防蛀效果更好。
2~3岁:自主刷牙,双管齐下防蛀牙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追求“自主”,可让其尝试自己刷牙,家长随后“查漏补缺”。选带卡通图案的粗短软毛牙刷,方便握持,并教孩子用“巴氏刷牙法”:牙刷毛与牙齿呈45度角,轻柔震动清洁牙龈沟,避免横向刷牙损伤牙釉质。
预防蛀牙需控制饮食,减少糖果、蛋糕等精制糖摄入,每天甜食不超1次且尽量随正餐吃。宝宝喝完果汁、酸奶后,喝两口白开水漱口。研究表明,频繁进食含糖食物的孩子,蛀牙风险是规律饮食孩子的4倍。
定期口腔检查不能少:建议每3个月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2岁后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窝沟封闭。很多家长等孩子喊牙疼才去看医生,这时往往已经有3~4颗牙齿龋坏,不仅治疗过程更复杂,孩子也会更痛苦。
用对“心理战术”很重要
如果孩子抗拒刷牙,家长应保持温和坚定,避免打骂或妥协。可采用“有限选择法”,如询问“先刷上牙还是下牙”“选草莓味还是苹果味牙膏”,赋予孩子选择感,降低抵触。切忌用“虫咬牙齿”等恐吓话术,以免造成口腔恐惧。
若孩子对牙刷敏感,可从手指蘸牙膏按摩牙龈开始,逐步过渡到指套牙刷、普通牙刷。清洁后给予具体表扬,如“张嘴配合得真好”。还可建立“刷牙+讲故事”的固定流程,将刷牙融入温馨亲子时光。
这些防蛀小细节别忽略
宝宝进食后30分钟内不要刷牙——这时牙釉质被食物中的酸性物质软化,立即刷牙会加速牙釉质磨损。可以先让宝宝漱口,等半小时后再进行口腔清洁。宝宝出牙期流口水较多,要及时擦干嘴角,避免唾液中的消化酶损伤皮肤,引发口角炎(一旦出现口角炎,会影响正常的口腔清洁)。
玩具清洁也和口腔健康密切相关:宝宝的咬胶、安抚奶嘴每天要用沸水消毒,防止病菌通过口腔进入宝宝体内。另外,不要用嘴给孩子吹凉食物,成人唾液中的链球菌,是导致儿童蛀牙的重要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