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贫血分类型,这样补营养才对[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1
仪陇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张素芳
孕期贫血是妊娠期特别常见的并发症,简单说就是孕妇外周血里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g/L,或者红细胞压积低于0.33。别小看这事儿,它不仅会让孕妈出现头晕、乏力、免疫力下降的情况,还可能影响肚子里宝宝的生长发育,增加早产、生出低体重儿的风险。接下来就从孕期贫血的常见类型说起,教孕妈们怎么根据不同类型科学补营养,轻松应对贫血问题。
1.孕期常见贫血有哪些?
孕期贫血的类型不算少,但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这两种贫血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差别很大,得准确区分才能对症处理。还有一些少见类型,也需要简单了解。
缺铁性贫血(占比约90%):这是孕期最普遍的贫血类型,主要原因是孕妈对铁的需求大幅增加。到了妊娠中晚期,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储存大量铁(宝宝出生时体内得存300~400mg铁),同时孕妈自己的血容量扩充也得要额外的铁(大概需要600~800mg)。典型表现有脸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一活动这些症状就更明显,还可能出现指甲变薄、脆裂,嘴角发炎等情况。去医院检查会发现,血红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低于20μg/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
巨幼细胞性贫血(占比约7%~10%):这种贫血主要是因为缺叶酸或维生素B12。叶酸是细胞增殖必需的营养素,孕期对它的需求量是孕前的2~3倍(每天要400μg),如果吃的不够,或者吸收不好(比如有慢性腹泻),就容易缺叶酸;维生素B12和神经细胞发育有关,缺它大多是因为长期吃素,或者有胃肠道吸收障碍(比如萎缩性胃炎)。症状除了一般贫血会有的乏力、头晕,还有些特别的:比如手足麻木、有“踩棉花感”这样的感觉异常、走路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检查时能看到红细胞体积增大,血清叶酸或维生素B12水平降低。
其他少见贫血类型:孕期也可能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但发生概率特别低,大多和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因素有关,需要结合病史和骨髓穿刺等特殊检查才能确诊,这类贫血的营养补充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2.不同类型的贫血怎么补?
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营养补充的重点不一样,得“对症下补”,别盲目乱补,不然反而会影响营养吸收。
缺铁性贫血:核心是补铁
优先选择“好吸收”的血红素铁:食物中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动物性食物)和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前者吸收率达15%~35%。建议每日食用50~100g瘦肉,每周1~2次20~30g动物肝脏、1~2次50g动物血。
搭配非血红素铁与维生素C:植物性食物中铁吸收率仅2%~20%,搭配富含维C的食物(如菠菜配番茄)可提升利用率。
避开吸收“雷区”:咖啡、浓茶中的鞣酸及钙剂会抑制铁吸收,建议饭后1~2小时内不喝浓茶咖啡,钙剂与铁剂间隔2小时以上。
遵医嘱补铁剂:血红蛋白低于100g/L或食补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硫酸亚铁等铁剂(每日60~100mg),随餐或选缓释剂型可缓解肠胃不适。
巨幼细胞性贫血:重点补叶酸和维生素B12
补叶酸:叶酸容易被高温破坏,所以建议多吃新鲜的深绿色蔬菜(比如菠菜、芦笋、西兰花,每天吃300~500g)、豆类(比如扁豆、鹰嘴豆)、动物肝脏。为了预防孕期缺叶酸,从怀孕前3个月就要开始每天补400μg叶酸,一直补到孕晚期;如果确诊是叶酸缺乏性贫血,得在医生指导下把补充量增加到每天4000μg,连续补1~2个月。
补维生素B12:维生素B12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比如肉类(牛肉、羊肉)、鱼类(三文鱼、沙丁鱼)、蛋类、乳制品。吃素的孕妈是这类贫血的高发人群,要定期检查血清B12水平,有需要的话就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补充(每天补100~200μg)。
孕期贫血虽然常见,但只要早发现、找对类型,再通过科学的营养补充和医学干预,就能把它对孕妈和宝宝的影响降到最低。日常可通过定期血常规筛查,及时调整富含铁、维生素C的饮食结构,必要时遵医嘱服药。孕妈们不用太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