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听不清,警惕分泌性中耳炎[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吴静兰 李凤提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会发现孩子总说“听不清”,看电视时音量开得特别大,学习时注意力也不集中。这可能不是孩子“调皮”“不认真”,而是“分泌性中耳炎”在悄悄作怪!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耳病,虽然不会引起剧烈疼痛,却会影响孩子的听力。由于早期症状隐蔽,容易被忽视,所以及时识别尤为关键。
1.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简单说就是中耳(也就是鼓膜后面的小空间)出现了液体积聚,但没有明显的疼痛、发烧等急性炎症症状。这些液体就像“堵住的水”,会阻碍声音传导,导致孩子听不清楚。
它的发生大多和孩子的咽鼓管有关。咽鼓管是连接鼻咽和中耳的通道,主要负责调节耳内压力、排出中耳液体。但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短,也比较平,一旦孩子感冒、患鼻炎,咽鼓管就容易堵塞,中耳里的液体排不出去。久而久之,这些液体越积越多,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由于这种病病程较长、症状不明显,孩子自己很难察觉异常,也不会主动说“不舒服”,所以很多家长在早期都不容易发现。
2.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表现?
多数孩子会先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比如总问“你说什么?”“听不清楚”,或者看电视时非要把声音调得特别大。
有些孩子会因为听不清老师讲课,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还有些孩子说话音调奇怪,甚至说话含糊、发音不准,语言发育也会受影响。
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有耳闷感,比如频繁用手揉耳朵,却没法明确说出“耳朵不舒服”。另外,分泌性中耳炎常常是双侧同时发生,孩子对整体声音的感知会减弱,但因为没有剧烈疼痛,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孩子“粗心”“不认真”。如果长期不干预,有些孩子还会变得沉默、不愿社交。
3.如何从孩子日常行为找线索?
想早期发现分泌性中耳炎,家长可以多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如果孩子总把电视音量调得很高、对你说话反应迟钝,经常追问“你刚才说什么?”,或者打电话时听不清声音、只对一侧声音有反应,这些都是听力下降的信号,要格外注意。
同时也要留意孩子的语言情况——如果孩子说话发音不清、用词混乱,可能是因为听不清导致语言发育受阻。要是孩子原本学习正常,突然出现课堂注意力差、反应慢、成绩下滑的情况,也别只怪“不认真”,可以考虑是不是听力出了问题。
对于小龄儿童,如果频繁揉耳朵、表现得烦躁,却没有发烧、感冒的症状,也要警惕。另外,定期体检时如果孩子听力筛查不过关,家长千万不能忽视,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耳鼻喉科做进一步检查。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孩子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才能更有保障。
4.分泌性中耳炎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虽然分泌性中耳炎不会让耳朵红、肿、疼,但对孩子的影响可一点都不含糊。
最直接的就是影响听力和语言发育:孩子听不清周围声音,长期下来会错过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导致说话晚、发音不清、词汇量少,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受影响。
在学习上,因为听不清老师讲课,孩子会难以集中注意力,课堂参与度降低,学习成绩自然会下滑。
社交和心理方面也会受波及:有些孩子因为没法准确听到同伴的交流,会逐渐变得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往,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更严重的是,如果中耳长期积液排不出去,可能会引发永久性听力损伤,甚至发展成粘连性中耳炎,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听力健康。
5.怎么做才能减少患病风险?
预防分泌性中耳炎,首先要尽量减少孩子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注意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添减衣物,避免着凉;家里要保持空气流通,少让孩子在密闭空间里长时间接触病毒。
其次,要重视鼻炎、感冒、腺样体肥大等问题的治疗——这些都是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危因素。孩子感冒流鼻涕时,别让他们频繁用力擤鼻子,不然容易导致鼻涕倒流进中耳,诱发疾病。
还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张口呼吸、长期使用奶瓶喂养;鼓励孩子用鼻子呼吸,这样有助于咽鼓管维持正常功能。另外,定期带孩子做听力筛查,尽量避免孩子被动吸烟,也能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