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应对产后抑郁,新妈妈无需硬扛

科学应对产后抑郁,新妈妈无需硬扛

眉山市妇幼保健院   许文琴[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0

迎接新生命本是满心欢喜的事,但不少新妈妈在喜悦过后,却悄悄陷入了一场“情绪风暴”——产后抑郁。这可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或“产后矫情”,而是会实实在在影响心理健康的情绪障碍,不仅关乎新妈妈自己,还牵动着家庭和谐与社会支持。下面就从产后抑郁的定义、成因、症状、诊断、治疗到预防,给新妈妈和家人一份科学又温暖的指南。

1.什么是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PostpartumDepression,PPD)是分娩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疾病,核心表现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对事情提不起兴趣、浑身没力气。它和短期的“产后忧郁”“婴儿蓝调”完全不同:“婴儿蓝调”通常只会持续几天,情绪波动也比较轻,而产后抑郁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会严重影响新妈妈的日常生活,比如没法正常照顾自己和宝宝,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据统计,全球大概有10%20%的新妈妈会经历产后抑郁,但实际主动去说、去寻求帮助的人少很多。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大家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偏见”,觉得说出来没面子;另一方面是很多人有认知误区,比如觉得“刚生完孩子就该幸福”,让新妈妈即便不舒服也不敢说,只能自己扛着。

2.为啥会得产后抑郁

从生理上看,分娩后体内激素会“大起大落”,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突然下降,这是触发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甲状腺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变化也可能推波助澜。

从心理上看,第一次当妈妈的不适应、对育儿责任的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自我怀疑,还有和伴侣关系需要重新调整,这些都会让新妈妈心里压上“石头”。

从社会文化上看,要是没人帮忙带孩子、身边没朋友交流(社会孤立),或者被要求做“完美妈妈”(比如必须把孩子照顾得毫无差错),再加上经济压力大,新妈妈的情绪负担会更重。

3.产后抑郁有哪些信号

核心症状包括:一直觉得难过、没希望,对以前喜欢的事没兴趣,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醒(睡眠障碍),吃饭没胃口或吃太多(食欲改变),体重跟着变轻或变重,浑身没力气,没法集中注意力做事。

伴随症状则有:容易发火、心里慌慌的(焦虑),总怪自己、觉得无助,不想跟宝宝互动,严重时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要特别注意,有些新妈妈不会表现出“抑郁”,反而会特别急躁、过度活跃,这些非典型症状也可能是产后抑郁的信号。

4.怎么判断是产后抑郁

首先是筛查和评估:医生通常会用标准化的工具(比如“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做早期检查,同时还会和新妈妈详细聊天(临床访谈),这样才能区分产后抑郁和其他产后情绪问题,比如产后焦虑、产后精神病。

其次要警惕误诊风险:很多人会把产后抑郁当成“带娃累的”“还没适应当妈妈”,结果耽误了治疗。所以不管是家人还是医生,都得提高对产后抑郁的认识,别让“疲劳”“适应不良”掩盖了真实问题。

5.得了产后抑郁怎么办

心理治疗是重要手段:认知行为疗法(CBT)能帮新妈妈调整消极想法,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人际治疗则聚焦改善人际关系,帮新妈妈建立更稳的社会支持网。

必要时可用药:医生会谨慎使用抗抑郁药(如 SSRIs),全程监测母婴安全。

还要结合非药物手段:比如调整睡眠、营养、运动等,与心理、药物治疗结合定制方案。

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能少:伴侣协助育儿,社区互助,单位提供友好环境,这些都是帮新妈妈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

6.怎么做能帮新妈妈未雨绸缪

先做好知识普及:不管是新妈妈还是家人,都要多了解产后抑郁,消除“矫情”“不吉利”的误解,让新妈妈知道“不舒服就说”是正常的,及时找帮助不丢人。

早做风险评估:如果孕妇本身有容易得产后抑郁的因素(比如以前有抑郁史、家庭支持少),医生会提前识别,制定预防方案。

新妈妈要学会自我关怀:别总想着“先顾宝宝”,自己也要保证充足休息、吃均衡的饭、适量运动,有情绪就说出来,合理安排时间,别把自己逼太紧。

构建支持系统:找家人、朋友帮忙,再加上医生、育儿师等专业人士,形成一个“支持圈”,不管是心里难受还是需要搭把手带娃,都有人能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