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9
达州市民康医院心理科 邓睿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指的是儿童青少年在没有自杀想法的情况下,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比如切割、撞击等。近年来,这种行为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让孩子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发展。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发现和帮助孩子应对这种行为时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搞清楚家长该怎么有效应对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事。
先学会识别:孩子有这些信号要警惕
留意这些行为信号:家长要多关注孩子日常行为里的异常情况。比如,孩子就算在热天也总穿长袖衣服,可能是为了遮住手臂上的伤痕;家里的刀片、剪刀等尖锐物品不明原因不见了,或者孩子身上经常有说不清来源的伤口,而且伤口还长在手腕内侧、大腿等隐蔽位置;孩子在情绪激动、压力大的时候,会反复摩擦皮肤、拍打头部等,这些都可能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表现。另外,孩子可能会回避谈论和身体相关的话题,别人碰他某些身体部位时会很抗拒。
观察情绪心理变化: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心理状态变化,往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关。家长要留意孩子是不是经常有情绪低落、焦虑、容易生气等负面情绪,而且这些情绪没法通过正常方式缓解;孩子是不是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劲,变得不爱说话,不愿和家人、朋友交流;有没有睡眠问题,比如睡不着、多梦,或者饮食习惯变了很多,要么暴饮暴食,要么没胃口。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这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里,可能会通过自伤来释放压力,或者获得短暂的心理安慰。
科学干预:家长这样做能帮到孩子
做好亲子沟通: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帮助孩子的基础。家长要营造轻松、平等的沟通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算是负面情绪也别指责他。沟通时,家长要学会倾听,专心听孩子说话,不随便打断、不胡乱评判,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同时,家长要用温和、合适的语言,别用命令式、批评式的语气,减少孩子的抵触心理,让孩子愿意主动跟家长说自伤行为背后的原因。
给足家庭关爱: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孩子心理恢复特别重要。家长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比如一起吃饭、散步、做游戏等,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归属感。日常生活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需求,不只是满足物质上的要求,更要重视情感上的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多给鼓励和帮助,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孤单一个人。另外,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少发生家庭冲突,别在孩子面前吵架,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这样能帮孩子缓解心理压力,减少自伤行为。
避坑指南:这些错误做法别犯
避开不当应对方式:家长应对孩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要避免一些错误做法。别对孩子的自伤行为严厉指责、打骂或惩罚,这会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更严重,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让自伤行为变本加厉;也别忽视、否认孩子的自伤行为,觉得这是孩子一时冲动或者 “装病”,这样会错过干预的好时机。同时,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恐惧等情绪过多传递给孩子,不然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
调整自身心态:家长自己的心态调整也很重要。面对孩子的自伤行为,家长难免会感到焦虑、自责,但要及时调整这些负面情绪,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家长可以通过和家人、朋友沟通,或者做些运动、娱乐活动来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家长自己状态稳定,才能给孩子有力的支持和引导,更好地帮孩子克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在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中,家长需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观察异常行为与情绪变化及时识别问题,借助良好沟通与家庭关爱开展干预,并规避错误应对方式、调整心态。未来应强化对家长的支持,完善应对体系,助力孩子走出困境,实现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