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警惕!这些补钙误区或加重骨质疏松

警惕!这些补钙误区或加重骨质疏松[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8

柳州市人民医院   邹志慧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像个“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骨骼健康,逐渐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风险,一旦发生骨折,还会严重影响日常行动和生活质量。提到骨质疏松的防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补钙”,但补钙这件事里藏着不少认知误区——要是踩错了这些坑,不仅可能白费功夫,还可能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所以,想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第一步就得先把这些误区捋清楚、绕过去。

误区1:觉得“补钙越多,骨头越结实”

人体对钙的吸收有生理上限,单次摄入超500毫克,吸收率会显著下降。长期过量补钙还会带来风险:增加肾结石风险、干扰铁锌镁等矿物质吸收,且极高剂量钙补充剂或与心血管事件风险轻度相关。补钙需结合年龄、性别等因素,在专业指导下确定合适剂量。

误区2:认为“只靠补钙,就能防止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由多因素导致,需综合管理: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与骨骼矿化;负重运动和抗阻训练可刺激新骨形成、减少跌倒风险;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高咖啡因饮食等不良习惯会损害骨骼健康,单靠补钙远远不够。

误区3:觉得“喝骨头汤是补钙神器”

骨头中的钙难溶于汤,每100毫升骨头汤钙含量仅24毫克,远不能满足每日需求。且骨头汤脂肪含量高,长期饮用易致血脂升高。牛奶、豆制品、虾皮等才是高钙且易吸收的优质选择。

误区4:觉得“年轻人不用补钙,骨质疏松是老年病”

人体骨量在2535岁达峰值,年轻时峰值越高,老年期骨质疏松风险越低。当下年轻人久坐、日晒不足、饮食不均衡等习惯,会影响峰值骨量达成或加速骨流失,所有年龄段都需重视骨骼健康。

这样补钙,才能真正护好骨头

走出补钙误区后,掌握科学的补钙方式才是关键,具体可以从这4个方面入手:

1.优先通过饮食补钙,选对高钙食物奶类及奶制品是“最佳补钙来源”:牛奶每100毫升约含104毫克钙,且钙磷比例适宜,还含有乳糖、蛋白质等能促进钙吸收的成分,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3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如酸奶、奶酪);

其他高钙食物可搭配吃:大豆制品(如北豆腐,每100克约含138毫克钙)、深绿色叶菜(如油菜、芥蓝,烹饪前焯水可去除影响钙吸收的草酸)、芝麻酱、虾皮等也富含钙,可根据口味和饮食习惯搭配食用。

2.合理使用钙补充剂,别盲目吃选对钙剂类型:碳酸钙需要依赖胃酸吸收,建议随餐服用;柠檬酸钙的吸收不受胃酸影响,更适合胃酸分泌不足的老年人;

控制单次补充剂量:单次补充“元素钙”的量建议≤500毫克(选购时要关注“元素钙含量”,而非钙剂化合物的总重量),分次补充能提高吸收率。

3.保证维生素D充足,帮钙“被吸收”晒太阳合成:皮肤经阳光中的紫外线B(UVB)照射后可自行合成维生素D,建议每周23次,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阳光较充足时),暴露面部、手臂和手部皮肤晒1530分钟(注意避开暴晒时段,避免晒伤);

额外补充:多数人单靠晒太阳难以满足需求,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400IU,65岁以上老年人为600IU;若需防治骨质疏松,可能需要每日补充8002000IU(具体剂量需医生根据血清25(OH)D水平评估后确定,避免过量)。

4.坚持规律运动,给骨骼“加刺激”运动能给骨骼施加适度压力,刺激骨形成,同时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并搭配23次抗阻训练(如举哑铃、做平板支撑、练弹力带),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增强骨密度、守护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不是“补一次钙、做几次运动就能解决”的短期任务,而是需要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长期综合管理过程。想要有效守护骨骼健康,关键在于:科学避开补钙误区,同时坚持“均衡膳食(多吃高钙食物)+必要时补充钙与维生素D+规律运动+摒弃不良习惯(戒烟、限酒、控盐、少喝高咖啡因饮品)”的综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