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洗牙会伤牙?牙缝变大、牙齿敏感的真相

洗牙会伤牙?牙缝变大、牙齿敏感的真相

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金佳[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1

30岁的李先生近来被牙龈问题缠上了:牙龈反复发炎,一刷牙就出血。听医生的话验血、洗牙后,牙龈出血的情况倒是缓解了,可新麻烦又来了——牙缝好像变宽了,吃冷热食物时牙齿特别敏感,甚至感觉牙齿有点松。这让他满是疑惑:“难道洗牙真的会伤牙齿?”其实,不少人对洗牙都有类似的顾虑,今天就结合科学知识,跟大家好好说说洗牙的那些事儿。

先搞懂:洗牙到底是啥

很多人觉得“我每天都认真刷牙,根本不用洗牙”,这其实是个大误区。临床上咱们说的常规洗牙,专业名叫“超声波龈上洁治”,它的原理很简单: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把牙齿表面的牙石击碎、振下来,再用水流冲干净,最后还会把牙面磨光,延缓菌斑和牙石再长出来。

这里要重点说下“牙石”——它可不是普通的牙垢。食物残渣、细菌和唾液里的矿物质混在一起,长期沉积后慢慢钙化,就形成了这种硬邦邦的物质。一旦长出来,光靠刷牙、漱口根本清不掉,就像水壶用久了会结水垢一样,牙齿要是长期清洁不彻底,也会结上这种“顽固污垢”,而洗牙就是专门对付它的深度清洁。

放任牙石不管后果严重

有人觉得牙石顶多影响颜值,不用在意,这种想法特别危险。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牙石的量和牙周炎关系很密切,它是导致牙龈出血、牙周袋变深、牙槽骨吸收的重要原因。

牙石的危害是慢慢显现的:一开始可能只是刷牙出血,很容易被当成“上火”;时间长了,会出现口臭、牙齿怕冷热、牙龈反复肿化脓;再往后,牙齿看起来像“变长”了(其实是牙龈萎缩了),还会松动移位,吃饭时“使不上劲”;到最后,牙齿可能因为没了支撑,不得不拔掉。可见,牙石根本不是“牙齿的一部分”,而是藏在嘴里威胁牙齿健康的“隐形杀手”。

牙敏感、松动洗牙无关

很多人洗完牙后,牙齿又敏感又松动,就认定是洗牙搞的鬼,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些症状早就在牙齿上存在了,只是被牙石盖住了而已

牙齿敏感:牙石长期压着牙龈,会让牙龈慢慢萎缩、牙根露出来。牙根表面的牙本质上有很多细小管道,直接连到牙髓。洗牙前,牙石盖着牙根,挡住了外界刺激;洗牙后牙根露出来,冷热、酸甜的刺激直接传到牙髓,就会觉得敏感。不过这种敏感一般24周会缓解,因为牙髓会形成“修复性牙本质”,这段时间用脱敏牙膏能减轻不舒服。

牙齿松动:牙齿能稳住,全靠牙槽骨,就像大树要靠土壤扎根一样。牙石长期刺激会引发牙周炎症,把牙槽骨破坏掉(就像水土流失),其实牙齿早就松了,只是被牙石“撑着”没表现出来。洗牙把牙石去掉后,松动感就露出来了——这其实是牙周病的信号,跟洗牙没关系。

洗牙前为啥要验血

洗牙前验血可不是医院想多收费,而是为了大家的安全,主要有三个目的

1.洗牙时牙龈可能会出血,查血常规和出凝血功能,能排除凝血不好的问题,避免出血止不住;

2.糖尿病患者抵抗感染的能力差,需要通过血糖检查评估风险,必要时得提前用抗生素;

3.查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能防止患者的血液、病菌随着超声喷雾污染环境,保护医生护士和其他患者。

洗牙后这么做,减少不适更护牙

洗完牙后想少点不舒服,还要保护好牙齿,这几点得注意:

12天内别吃太凉、太热、太酸的食物,减少牙齿敏感;

48小时内避开咖啡、浓茶、可乐这些容易让牙面染色的食物;

牙龈有点出血是正常的,用软毛牙刷轻轻刷牙就行;

别抽烟,吸烟会让牙龈愈合变慢,还会加速牙面着色。

不想再长牙石?关键是管住“牙菌斑”

牙石是牙菌斑钙化形成的,所以预防牙石的核心,就是控制牙菌斑。主要有两种方法:

机械清洁(最有效):建议用Bass刷牙法,早晚各刷1次,午饭后可以再加刷1次,搭配软毛牙刷或电动牙刷。不过刷牙只能清掉40%60%的菌斑,牙齿邻面得用牙线、冲牙器、间隙刷帮忙清理;

化学辅助:可以用氯己定含漱剂抑制菌斑,但长期用可能让牙面染色,只能当辅助,不能代替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