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便便颜色不对劲?可能是肠胃在“报警”

便便颜色不对劲?可能是肠胃在“报警”[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0

成都市东部新区第二人民医院   许小君

便便颜色藏着身体健康的“密码”——正常时它是棕色的,一旦颜色变了,可能是肠胃在发出“求救信号”。通过观察便便颜色,我们能早发现肠胃问题的潜在风险,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

看懂胆红素的作用

正常便便的棕色,关键靠“胆红素”这个“染色剂”。胆红素是红细胞自然衰老死亡后,释放的血红蛋白经肝脏代谢转化来的。在肝脏内,胆红素首先与葡糖醛酸结合,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这种结合让胆红素能够顺利排出体外。之后,胆红素会进入胆囊,再通过胆道进入肠道;到了肠道里,它会和肠道细菌发生反应,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结合胆红素被水解、还原,转化成能呈现棕色或黄色的化合物,如粪胆原、尿胆原等。这些化合物附着在便便上,就让便便有了健康的棕色。

可以说,胆红素的正常代谢是便便保持棕色的“关键环节”。一旦这个环节出问题,无论是肝脏代谢异常、胆道梗阻,还是肠道细菌紊乱,便便颜色就会跟着变,暗示身体可能藏着隐患。

这些因素会让便便变色

便便颜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很多因素会让它“改头换面”,常见的有这几类:

饮食影响:这是最常见的原因。比如吃太多含叶绿素的食物(像菠菜、油麦菜等绿叶菜),叶绿素没被完全消化吸收,便便可能变绿;吃了甜菜、红心火龙果等红色食物,食物色素可能让便便发红。

肠道菌群变化:如果肠道菌群失衡,消化吸收不彻底,某些细菌可能会让便便颜色出现偏差。

药物/补充剂影响:吃铁剂就是典型例子,铁在体内代谢后会让便便变黑,这是正常副作用,不用过分担心。

便便变色可能暗示哪些问题

便便颜色异常,往往是消化系统出问题的早期信号,不同变化对应的隐患不同:

若便便变黄,可能是脂肪吸收不良的表现,通常和胰腺、胆囊功能障碍有关——这两个器官对脂肪消化很重要,功能弱了,未消化的脂肪会随便便排出,让便便呈黄色或油腻状。

若便便变黑,要警惕上消化道出血。血液进入胃肠道后被消化,会变成黑色的“柏油便”,可能是胃溃疡、食道静脉曲张或其他胃肠道出血性疾病导致的,这种情况得尽快就医。

黑色便便:小心上消化道在出血

黑色便便大多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警报”。当血液从胃或食道流入肠道,和消化液混合、经过消化后,血液中的铁质等成分会让便便变成黑色。

常见病因有三类:一是胃溃疡、胃炎,胃壁保护层被破坏后,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二是食道静脉曲张,通常和肝硬化有关——肝脏无法缓解血液压力,导致静脉破裂;三是其他胃肠道出血性疾病。

如果黑便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做内窥镜检查,找到出血源头并治疗。

绿色便便:是吃太快还是肠道“闹脾气”

绿色便便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食物在肠道里“走得太快”。胆汁是肝脏分泌的绿色消化液,正常情况下会在肠道里转化成棕色;但如果肠道蠕动过快(比如腹泻、得急性肠胃炎时),食物快速通过小肠,胆汁没来得及完全分解吸收,便便就会保持绿色。

二是吃了太多高纤维食物。像菠菜、西兰花等绿叶菜,里面的色素没被完全消化,也会让便便变绿。

黄色便便:可能是脂肪没消化好

黄色便便通常意味着脂肪消化吸收出了问题——未被完全消化的脂肪会随便便排出,让便便呈黄色、油腻状,还可能带有较重的臭味。

常见原因包括:胰腺疾病(比如胰腺炎),导致消化酶分泌不足,脂肪无法消化;胆囊疾病或胆管阻塞,影响胆汁正常分泌,进而影响脂肪吸收;还有某些消化酶缺乏症,也会导致类似的消化问题。

观察便便颜色,就像给肠胃做“日常体检”——既能看出我们吃的食物是否消化到位,更能及时捕捉肠胃健康的“信号”。要是发现便便颜色持续异常,还伴有腹痛、恶心、腹泻等不舒服的症状,千万别拖着,赶紧去看医生,做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才能让消化系统一直“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