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随访沟通技巧,助力医患高效交流[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0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霞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需要长期规范的门诊随访管理。随访的质量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调整和病情控制效果。很多患者因沟通不充分,导致医生无法全面掌握病情,错失优化治疗的机会。其实,掌握简单的高效沟通技巧,就能让每次随访都更有价值,帮你更好控制病情。
随访前:3项准备做足
高效沟通的前提是充分准备,提前整理好病情信息,能帮医生快速抓住重点,避免遗漏关键内容。
首先要系统记录症状变化。建议用笔记本或手机 APP 记录日常不适,越具体越好:包括症状出现时间、持续时长、诱发或缓解因素。不同慢性病还要针对性记录指标:糖尿病患者记空腹及餐后血糖值;高血压患者标清每日血压测量时间和数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描述关节肿胀情况。这些数据,比模糊描述更有参考价值。
其次要整理用药与治疗情况。列清单写下目前服用的所有药物,标注名称、剂量、频率及起止时间。记录药物调整的时间和原因,出现不良反应也别隐瞒,这些信息对判断药物安全性至关重要。
最后要准备好既往检查资料和咨询问题。按时间顺序整理近 3 个月的化验单、影像学报告等,带上外院检查结果。同时,提前把想咨询的问题写下来并排序,避免就诊时紧张漏问。
沟通中:4招抓准重点
门诊时间很紧张,平均每位患者只有8~10分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能大大提高沟通效率,让医生快速get你的需求。
开场直接说清核心诉求。见面后直接告诉医生本次随访目的,如 “医生,我这次来是想看看血压控制情况,最近总觉得头晕”。这种方式能让医生第一时间聚焦问题。
描述病情牢记“3W原则”。讲症状时别笼统概括,要遵循“When(何时出现)、What(具体症状)、How(如何变化)”的原则。比如不说“我最近心脏不舒服”,而说“近一周每天早上7点左右,胸口发闷,像压了块石头,持续5分钟后缓解,走路快时会加重”;说指标时尽量报具体数据,比如“空腹血糖最近一周在7.5~8.2mmol/L之间,比上个月高了1mmol/L”,而非“血糖比以前高了”——具体信息能帮医生更精准判断病情变化。
主动反馈治疗依从性。如实告诉医生你是否按医嘱用药、饮食和运动的情况,哪怕没严格遵守也别隐瞒。比如“上周有3天忘记吃降压药,因为早上赶时间”“医生让我每天走1万步,但我膝盖疼,只能走5000步”。医生不会只批评你,反而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如果隐瞒,反而可能导致治疗方案不适合你,影响效果。
及时追问不明确的信息。如果医生说“继续目前治疗”,可以进一步问“这个药还要吃多久?”“出现什么情况需要提前复诊?”;听到“注意饮食”,就具体问“能不能吃水果?哪些水果要少吃?”。遇到“糖化血红蛋白”“肌酐”这类专业术语,别不好意思,直接请医生用通俗语言解释,确保自己理解治疗要求。如果担心记不住,征得医生同意后可以用手机录音,或让陪同的家属帮忙记录,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沟通后:3步做好收尾
随访结束不代表万事大吉,做好后续工作,才能确保治疗方案真正落实,帮你稳定病情。
第一时间回顾并记录医嘱。离开诊室前花1分钟快速回顾:医生有没有调整药物、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下次随访是什么时间。把这些信息记在备忘录或笔记本上,收好相关单据,还可以拍下长期用药的用法说明,方便回家后查看。
严格落实方案并记录变化。回家后要按医嘱用药、调整饮食和运动,同时继续记录症状和指标变化(比如每天的血压、血糖值),这些记录会成为下次随访时的重要依据,帮医生更好调整方案。
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如果出现新症状(比如突然胸痛、头晕加重)或指标异常(比如血糖突然升高到10mmol/L以上),别等下次随访,可通过线上问诊或直接去急诊,就诊时要清晰说明自己正在用的药物、出现的症状及之前的处理情况,避免延误治疗。另外,老年患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建议每次随访都让家属陪同——家属可以帮忙记录信息、补充病情细节,回家后还能协助监督用药和饮食,当好你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