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留才难?三招稳住“健康守门人”[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1
四川省平昌县人民医院 沈永珍
在咱们的健康保障体系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这类基层医疗机构,就像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平时看个感冒发烧、打疫苗、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都得靠它们撑着。可这些年,不少基层机构却遇到了头疼事:医护人员留不住,说走就走。这不仅让基层看病变难,还可能给大家的健康保障埋下隐患。今天咱们就好好说说,医护人员流失到底有啥影响,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基层医护人员流失的3大影响
基层看病“掉链子”:人员流失后,尤其是懂技术的骨干医护走了,基层医护人员数量跟不上,服务能力直接下降。比如门诊排队时间越来越长,有些地方的儿科、妇科这些基础科室,甚至因为没人而被迫关门,老百姓在家门口想正常看病都成了难题。更为严峻的是,医疗设备因缺乏专业操作人员闲置,常规体检项目无法开展,居民基础健康监测难以保障。
经济负担变重了:基层看不了病,村民只能往县城医院跑。这一来,来回的交通费、住宿钱得自己掏,还要耽误不少时间。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加重了经济负担,特别是偏远地区的老人、需要常复诊的慢性病患者,受影响更大。部分患者因路途奔波错过最佳治疗期,病情反复治疗费用持续攀升,形成 “因病致贫” 恶性循环。
健康风险:基层是公共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疫苗、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早发现传染病这些事,全靠基层医护来做。可他们一走,这些工作就推不动了——疫苗可能打不及时,慢性病患者随访跟不上,传染病发现也会变晚,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和效果打折扣,对大家的健康安全也有潜在威胁。
应对基层人员流失的5个关键办法
工资福利给足:要稳住医护队伍,首先得让他们的付出有合理回报。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应该和当地同级事业单位人员持平,甚至更高。另外,针对基层工作的特殊性,还得设岗位津贴、偏远地区补助这些专项待遇,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同时搞绩效工资改革,把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多劳多得、干得好拿得多,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打通职业上升路:很多医护想走,是因为觉得在基层没发展。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技能培训、专业竞赛,帮他们提升能力;还可以鼓励他们去上级医院进修,增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综合本事。职称评审也得灵活点,适当放宽基层医护的评审条件、增加名额,让他们在基层也能顺利评上职称,有职业归属感和获得感。
改善工作条件:要让医护安心工作,得先改善基层的硬件条件——配足医疗设备和药品,给他们提供好的工作保障。还要合理安排排班,别让医护总加班,保证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缓解工作压力。另外,多搞信息化建设,用电子病历、远程会诊这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繁杂的行政事务,让医护能专心给病人看病。
多渠道招人、定向培养:基层医疗要做好,首先得有人手。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拓宽招人渠道,特别是偏远地区,适当放宽学历、年龄限制,吸引更多合适的医护人员来。还能和医学院校合作,搞定向培养项目,专门培养本土医疗人才。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减免学费这些优惠政策,确保招进来的人能留得住,给基层医疗机构持续注入活力。
多些人文关怀:得多关心基层医护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情况。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也可以组织文体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增强集体归属感。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医护进行表扬和宣传,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营造尊重医生、重视卫生工作的好氛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
总之,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人,已经直接影响到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正常运转。只要用好上面这些办法,就能减轻基层医护的压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稳住专业人才队伍,让基层这个“健康守门人”真正守好大家的健康,夯实咱们看病就医的“基层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