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急救黄金4分钟!这些“救命技能”人人都该学会

急救黄金4分钟!这些“救命技”人人都该学会[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9

华蓥市人民医院   胡冰

清晨的社区广场,68岁的赵大爷在打太极时突然捂住胸口倒地。正在晨跑的退休护士张阿姨立即冲上前,双手交叠按压其胸口,同时让围观者拨打120。三分钟后,急救人员携带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赶到,电极片精准贴在赵大爷右上胸和左腋前线,一次电击就让他的心脏恢复跳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正是“黄金4分钟”急救法则的生动实践。

为啥是“黄金4分钟”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全身器官的氧气供应会瞬间中断。心脏作为“生命泵”,每分钟需向全身输送5升血液,其中大脑占15%。心脏停搏后,脑细胞会以每分钟100万个的速度死亡,这种损伤在4分钟内就会从可逆转为不可逆。

之所以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核心依据是人体特殊的供氧机制——血液中的氧气仅能维持脑功能约4分钟。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风险更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一旦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心脏供血会瞬间中断。这也解释了为何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患者可能在购物、通勤甚至睡眠中突发意外,而专业急救力量往往无法在4分钟内抵达现场。

心血管急救“三步法则”

快速识别与呼救:发现有人倒地,先确认环境安全,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您还好吗?”,同时观察胸腹部起伏。若5~10秒内患者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含喘息样呼吸),立即安排人拨打120、取AED。需警惕“假性死亡”误判,如85%溺水者因喉部痉挛无法呼救,不可仅凭无回应判定无需施救。

胸外按压:把患者平放在坚硬地面上,解开其衣领和腰带。施救者跪在患者右侧,双手交叠,掌根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也就是胸骨中下段)。按压时手臂要伸直,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深度控制在5~6厘米(约等于一张身份证的宽度),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

人工呼吸与循环维持: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先以“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一手托下颌上提,另一手按额使头后仰。捏鼻吸气后,完全覆盖患者口唇,缓慢吹气超1秒,见胸廓抬起即成功。使用急救面罩或呼吸膜可提升卫生安全性。

AED:非专业人士也能用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让非专业人员也能参与心脏骤停后的除颤救援,它的操作只要记住“开、贴、插、电”四步法:

开启AED电源,设备会自动语音提示下一步操作;

把电极片紧贴在患者右上胸(锁骨下方)和左腋前线位置,注意贴之前要擦干患者胸部皮肤;

插入电极片连接线(部分新款AED无需手动插线,贴好电极片会自动连接);

设备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检测出室颤心律,会提示“可以电击”,此时所有人要远离患者,按下电击按钮即可——360焦耳的电能能终止异常节律,除颤成功率高达90%。

日常这样做,守护你的心血管健康

饮食调控:减少饱和脂肪(如肥肉、动物内脏)摄入,控盐在5克内(约一啤酒瓶盖)。多吃燕麦、糙米等全谷物,三文鱼、鳕鱼等深海鱼及新鲜蔬果,其富含的欧米伽-3脂肪酸与膳食纤维可降低动脉硬化风险。研究表明,坚持以全谷物、深海鱼、橄榄油、蔬果为主的地中海饮食模式,能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0%。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可增强心肌功能。运动时心率宜控制在(220-年龄)×60%~80%,以60岁为例,心率应保持在96~128次/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某社区“步行健身计划”实践显示,参与者坚持后平均血压下降8mmHg,效果堪比部分降压药。

情绪管理:长期压力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可以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试试“4-7-8法则”: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来缓解焦虑。某企业给员工引入“情绪管理课”后,员工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下降了25%,可见情绪稳定对心血管健康很重要。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血脂、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做心电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这些检查能早期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血管斑块形成。某医院曾筛查出一批“隐形冠心病”患者,其中80%通过及时的药物干预,成功避免了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