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咋传播?教你看懂检测和防控[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8
宜宾市江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涂惠珍
在人类对抗传染病的历史里,疟疾一直是个“难缠的对手”。从古代人猜“瘴气会致病”,到现在能精准搞懂疟原虫的生命周期,人类对疟疾的认识越来越深。很多人都知道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元凶”,但蚊子到底咋让健康人生病?怎么快速查出疟疾?又该咋阻断传播?今天就来好好说说疟疾背后的科学知识。
蚊子其实是疟疾“帮凶”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只有按蚊属的蚊子能传播它。疟原虫会在蚊子和人体内完成一套“接力循环”:当雌性按蚊叮咬了患疟疾的人,会把患者血液里的疟原虫配子体吸进自己体内;在蚊子肠道里,配子体先发育成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接着变成动合子穿过肠壁,最后在蚊胃壁外形成卵囊。卵囊里的疟原虫会不断繁殖,长出成千上万的子孢子。
等这只带了子孢子的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子孢子会跟着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然后飞快钻进肝脏,在肝细胞里进行无性繁殖。经过7~10天的发育,成熟的裂殖体破裂,会释放出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液。这些裂殖子会入侵红细胞,在红细胞里继续生长、繁殖,导致红细胞破裂;破裂后释放的裂殖子又会入侵新的红细胞,这样就引发了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出汗等典型症状。
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速度不一样,其中恶性疟原虫繁殖最快,病情也最危险——要是没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脑型疟疾、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多种检测揪出体内的疟原虫
显微镜镜检:医护人员会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做成血涂片,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疟原虫的形态。其中,厚血膜涂片能提高检测的敏感性,适合在疟疾流行区做初步筛查;薄血膜涂片则能清楚分辨疟原虫的种类,给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不过这种方法对检验人员的技术要求高,而且在感染初期,要是疟原虫数量少,还容易漏检。
快速诊断检测(RDT):这种检测用的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只需要少量血液样本,15~20分钟就能出结果。它操作简单,不用专业设备,很适合基层医疗机构或者疟疾暴发时的现场筛查。但要注意,RDT只能检测疟原虫的抗原,没法区分疟原虫的活跃程度,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分子生物学检测: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这类分子生物学技术,能通过扩增疟原虫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实现对疟原虫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这种方法不仅能准确判断疟原虫的种类,还能查出低水平的感染,在疟疾监测和研究中作用很大。不过因为技术复杂、成本高,目前还没在临床一线广泛使用。
这套“组合拳”切断传播链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规范治疗疟疾病人,是控制传染源的关键。确诊的患者要按医嘱足量、足疗程吃抗疟药(比如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这样不仅能治好病,还能降低血液里的疟原虫数量,减少蚊子叮咬后被感染的风险。另外,给疟疾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吃预防性药物,也能有效防止疫情扩散。
切断传播途径:使用长效杀虫剂处理蚊帐(简称LLINs)是最经济有效的防蚊办法。这种特殊蚊帐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杀虫效果,不仅能物理挡住蚊子,还能杀死碰到蚊帐的蚊子。除此之外,在疟疾流行区,定期给房屋墙壁、天花板喷杀虫剂,清理积水容器,也能减少蚊子的滋生地;通过填平坑洼、疏通沟渠、改造沼泽地等措施治理环境,破坏蚊子的生存环境,从根源上降低蚊子的数量。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要去疟疾流行区的旅行者、野外作业人员等高危人群,出发前、旅行期间和返回后,要按规定吃预防性抗疟药。同时,普及疟疾防治知识也很重要——让大家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比如穿长袖衣服、用驱蚊剂、装纱窗等,这些都是预防疟疾的有效手段。
全球抗疟进展:有挑战,但也有好消息
虽然全球在疟疾防控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疟疾至今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比如耐药性疟原虫出现、气候变化让蚊子的分布范围扩大、部分地区卫生条件落后等,都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不过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新型疫苗研发等前沿科技的突破,人类未来有望彻底攻克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