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毒供应中心质控:如何实现灭菌合格率100%

消毒供应中心质控:如何实现灭菌合格率100%[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8

万源市中医院   鲜代莉

在医院里,消毒供应中心(CSSD)虽不直面患者,却肩负全院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重任,堪称医院感染控制的“心脏”。医院追求的“灭菌合格率100%”如何实现?今天就来拆解消毒供应中心的“质控密码”。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安全的“幕后英雄”

消毒供应中心(CSSD)主要负责全院医疗器械的“全流程管理”,具体包括5个关键环节:

回收:从各个临床科室收回使用过的医疗器械;

清洗:彻底清除器械上残留的血液、组织等污染物;

消毒:杀灭器械表面大部分病原微生物;

灭菌:完全消灭器械上所有微生物,连最难除的细菌芽孢也不放过;

储存与发放:保证无菌器械安全存放,再精准送到需要的临床科室。

要是这个环节出了疏漏,可能引发手术感染、交叉感染,甚至导致院内感染事件爆发。所以,CSSD的质量控制格外重要,“灭菌合格率100%”就是它的核心目标。

灭菌合格率100%真能实现吗

从理论上来说,灭菌要求“杀灭所有微生物”,国际标准规定灭菌后器械微生物存活概率须低于10⁻⁶。达成这一标准,核心在于两点:

1.选择科学灭菌方法。依器械材质与用途,需采用不同灭菌方式: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耐高温器械,通过121℃或134℃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低温灭菌:用于不耐高温精密器械,防止损坏;干热灭菌:针对玻璃制品、油剂等,灭菌耗时较长。各方法对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要求严格,稍有偏差即可能导致灭菌失败。

2.实施灭菌过程“三重监测”。为确保灭菌效果,需进行以下监测:物理监测:记录灭菌器温度、压力、时间等数据;化学监测:利用化学指示卡或胶带,依颜色变化判断是否达标;生物监测:将含耐热芽孢菌片放入灭菌器,灭菌后培养,确认芽孢杀灭情况,每周至少一次。仅当三重监测均合格,方可判定灭菌成功。

灭菌前先“过关”:清洗比灭菌更重要

很多人觉得灭菌是最关键的环节,但实际上“清洗比灭菌更重要”!要是器械上还残留血迹、蛋白质,就算灭菌成功,这些残留物也可能让患者出现过敏或热原反应。所以,CSSD的质控从“清洗”就开始了:

1.手工+机械:清洗的“双保险”。手工清洗:对于结构复杂的器械,得先拆解再仔细刷洗,避免留下清洁死角;机械清洗: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通过高温水冲洗、酶洗、漂洗等步骤,确保器械无残留。

2.清洗质量要“严检”。清洗完的器械不能直接进入灭菌流程,得先通过两道“检测关”:目测检查,用放大镜观察器械表面是否光洁、有没有残留污染物;ATP生物荧光检测,通过检测器械上残留的有机物,来判断清洗效果是否达标。只有清洗合格的器械,才能进入下一步的灭菌流程。

灭菌后不放松:怎么守住器械的“无菌防线”

灭菌合格仅是起点,储存与发放环节至关重要,需从三方面保障器械无菌:

无菌包装有“讲究”:包装材料采用医用皱纹纸、无纺布等兼具透气性与阻菌性的包装材料;破损、受潮包装内器械需重新处理,严禁使用。

无菌储存环境有“标准”:控制温度≤24℃、湿度≤70%,抑制微生物滋生;依包装材料明确无菌有效期,过期器械必须重灭菌。

发放有“追溯系统”:CSSD借助信息化系统,为每个器械包赋予唯一条码,实现清洗、灭菌、使用全流程追溯,确保责任可查、问题速定位。

人是核心: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必修课”

再先进的设备,也得靠人来操作。CSSD的工作人员,必须满足三点要求:

持证上岗:先经过专业培训,通过考核拿到证书后才能上岗;

规范操作: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来做,不能随意更改操作流程;

持续学习:医疗器械和灭菌技术在不断更新,工作人员得定期学习新知识,适应新要求。

万一灭菌失败?这样处理才靠谱

就算流程再严格,也可能因为设备故障、人为失误等原因导致灭菌失败。遇到这种情况,CSSD有明确的应对策略:

立即停用:把同一批次灭菌的物品全部召回,不能再使用,之后重新处理;

分析原因:检查灭菌器的运行状态、操作记录,找出灭菌失败的根源;

改进措施:根据原因调整灭菌参数、维修设备,或者加强工作人员培训,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