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招助慢阻肺患者平稳过冬[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2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姚付美
秋冬季节一到,寒潮裹着流感来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患者就容易陷入“喘不上气、老要住院”的困境。数据显示,冬季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比夏季高40%,而且每一次急性加重,都可能让肺功能衰退得更快。想科学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挑战?下面从环境管理、症状监测、康复训练、紧急应对四个维度,给大家分享实用的护理方法。
环境管理:给肺造个“舒服的家”
温度湿度要拿捏好: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容易诱发气道痉挛,建议把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在50%~60%。用加湿器时,每天都要换水、清洗,防止军团菌滋生;最好配个湿度计监测,别让环境太潮湿导致霉菌长出来。
空气净化避刺激:过滤污染物,选带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每天开6~8小时,重点过滤PM2.5、花粉和宠物皮屑;远离“隐形杀手”,别用香水、空气清新剂;做饭时一定要开抽油烟机,减少油烟刺激;地毯、窗帘这些容易积尘的地方,要定期清洁;谨慎用取暖设备:别直接用煤炉、炭火取暖,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用电暖器时,要和它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防止干燥空气灼伤呼吸道。
出门防护有讲究:错峰出行,雾霾天尽量上午10点后再出门,这时候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相对低一些;戴N95口罩(过滤效率≥95%),再用围巾护住口鼻,戴眼镜防风,减少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随身携带急救包,包里要装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比如沙丁胺醇)、便携式血氧仪,还有写着急救联系方式的卡片。
症状监测:早发现慢阻肺“变坏”的信号
每天做好“三测一记”
测血氧:安静状态下,如果血氧饱和度<90%,要警惕缺氧问题。
测呼吸频率: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要是超过25次,可能提示病情加重了。
测痰液性状:如果咳出黄绿色脓痰、痰中带血,或者痰量突然增多,都得及时去看医生。
记症状日记:把咳嗽的频率、喘息的程度,还有活动时的耐力变化记下来,给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打对疫苗筑防线
流感疫苗:每年9—11月接种,能降低50%以上的急性加重风险。
肺炎球菌疫苗:推荐接种13价结合疫苗或23价多糖疫苗,65岁以上的患者尤其要注意。
新冠疫苗:按要求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针接种,减少新冠和慢阻肺叠加发病的风险。
吃药用药要精细
规范用吸入装置:用定量气雾剂时,要配合储雾罐;用干粉吸入剂(比如信必可)时,要“快吸慢呼”,每次用完后记得漱口,防止口腔真菌感染。
氧疗遵医嘱:需要长期在家吸氧的患者,每天要保证15小时以上的低流量吸氧(1~2L/min),别自己调高氧浓度,不然可能导致氧中毒。
备足“救命药”:短效支气管扩张剂要随身带,长效药物(比如噻托溴铵)要规律使用,千万别自己停药。
康复训练:主动练,让肺更有劲儿
练呼吸操,强呼吸肌肉
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嘴唇撅成吹口哨的样子慢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的2倍),每天练3组,每组10次。
腹式呼吸:平躺着,双手放在肚子上,吸气时让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让肚子收回去,配合缩唇呼吸一起做,能增强膈肌力量。
呼吸操组合:把扩胸、弯腰、下蹲这些动作加进来,形成“吸气-做动作-呼气”的循环,提高通气效率。
适度运动,提升耐受力
步行训练:从每天5分钟开始,慢慢增加到30分钟,运动时要保持能正常说话的强度(心率不超过110次/分)。
太极拳/八段锦:这些动作缓慢柔和,能调整呼吸节奏,增强心肺功能。
上肢训练:用弹力带做手臂拉伸,减轻呼吸时辅助呼吸肌的负担。
吃对营养,帮身体修复
高蛋白饮食:每天按每公斤体重摄入1.2~1.5克蛋白质,比如吃鸡蛋、鱼肉、豆制品,帮助肌肉合成。
多吃抗氧化食物:多吃深色蔬菜(像菠菜、紫甘蓝)、水果(比如猕猴桃、柑橘)和坚果,对抗身体里的氧化应激。
少食多餐:每天吃5~6顿,避免吃完饭后肚子胀,压迫膈肌影响呼吸。
注意:出现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立刻去医院:持续喘息,躺着都难受;意识模糊或者老想睡觉;嘴唇变成青紫色(发绀);安静状态下血氧饱和度<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