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后止血要点:4 步防淤青[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8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凌娟娟
静脉采血是门诊超常见的检查项目,别看操作简单,要是采血后按压不当,很容易出现皮下淤血、血肿、疼痛等情况——不仅影响后续检查,还会给人添不必要的麻烦。其实,采血后能不能顺利止血,和按压时长、方法、部位都关系密切。门诊护士每天处理大量采血后止血问题,总结出了科学要点,掌握这些知识,采血后止血会更顺利。
1.按压多久合适?
很多人觉得静脉采血后按压时间越长,止血效果越好,这其实是个误区。采血时,皮肤表面和血管壁会留下两个创口,它们的愈合时间不一样,按压多久得看血管修复的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只要正确按压3~5分钟,基本就能止血;儿童血管细、创口小,按压2~3分钟通常就够了。
但有些特殊人群需要延长按压时间:老年人,还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议按压5~10分钟;正在吃抗凝药物的人,得按压10~15分钟,而且按压时别随便松开查看。
不过也不是按压越久越好,时间太长会让局部血液循环不顺畅,反而导致皮肤青紫、肿胀,只要确认止血了,就不用再额外延长按压时间。
2.咋按压才对?
比起延长按压时间,正确的按压方法更重要——不少人采血后皮下淤血,都是因为按压方法错了。
首先按压部位要准:得用棉签或棉球同时盖住针眼,还有针眼上方的血管创口。要是只按皮肤表面的针眼,血管里的血容易渗出来形成淤青。
其次力度要适中:按得太轻止不住血,按得太重会影响血液循环、损伤组织。合适的力度是:能感觉到有压力,但不会觉得明显疼,皮肤也不会发白,同时没有渗血。
最后姿势很关键:按压时要保持手臂伸直,别弯曲肘部。一弯胳膊,棉签容易移位,血管还可能被牵拉,淤血的风险会变高,正确的做法是让手臂自然下垂或平举着按压。
另外要注意,按压时别揉搓针眼,不然血栓容易脱落,导致再次出血。如果有少量渗血,稍微加大点按压力度就行,不用挪动棉签。
3.如何处理能减轻不适?
就算掌握了正确的按压方法和时长,采血后还是可能出现一些小问题,及时正确处理,能有效减轻不舒服的感觉。
最常见的问题是皮下淤血,表现为针眼周围皮肤青紫、肿胀。出现这种情况不用太担心,一般1~2周内会自己消退。淤血刚出现的24小时内,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这样能减少出血和肿胀;24小时后换成热毛巾热敷,帮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让淤血吸收得更快。要注意的是,冷敷和热敷时都别让冰袋、热毛巾直接接触皮肤,避免冻伤或烫伤。
如果采血后针眼处有点轻微疼痛,这是正常的,一般几小时内会自己缓解。别用手摸或抓针眼,免得引起感染。要是疼得比较明显,适当休息,别让手臂过度活动就行。
极少数情况下,采血后针眼可能会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还可能有分泌物。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医生会根据情况做消毒处理,还可能给抗感染药物。要预防感染的话,采血后24小时内别让针眼碰水,像洗澡、游泳这类活动都要避免,也别在针眼处涂护肤品或药膏。
4.特殊人群注意哪些?
不同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采血后止血的注意事项也有差异,特殊人群需要更谨慎。
婴幼儿皮肤娇嫩、血管细,采血后家长得全程帮忙按压,别让孩子因为哭闹乱动导致按压不当。按压时用拇指轻轻按针眼,力度要比成人轻,同时固定好宝宝的手臂,别让胳膊弯了。要是孩子不配合,可以用玩具转移注意力,确保按压时间足够。
孕妇因为体内激素变化,凝血功能可能会受影响,采血后按压时间要适当延长,建议按5~10分钟。同时孕妇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别因为紧张让血管收缩,影响止血。
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厚,血管位置深,采血后针眼可能不好观察,按压时要确保棉签或棉球准确盖住创口,力度可以稍微大一点,按压时间建议5~8分钟。
有出血性疾病的人(比如血友病),采血前一定要告诉护士自己的病情,护士会采取对应措施,比如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采血后延长按压时间等。这类患者采血后最好在医院观察一会儿,确认止血了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