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人门诊防跌倒与安全护理要点

老人门诊防跌倒与安全护理要点[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8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梅

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平衡弱、肌力降),叠加门诊 “环境陌生、人流量大、等待久” 的特点,跌倒风险显著升高。跌倒不仅可能导致骨折、软组织损伤,还会引发老人就医恐惧,因此需从 “风险预防、应急处理、长期护理” 三方面构建安全防线。

老人门诊跌倒常见原因

环境因素大厅/走廊地面因清洁、雨雪天气变湿滑,且未及时放置警示牌,易导致滑倒。候诊区座椅间距窄、通道堆积杂物,墙角 / 家具尖角未防护,增加碰撞跌倒风险。另外,部分区域光线过暗(看不清障碍)或直射晃眼(影响视觉判断),干扰老人识路。

身体机能退化:视力模糊、听力减退、平衡功能减弱,导致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变慢。而且大多数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慢性病,吃的降压药、降糖药、镇静剂等,可能引发头晕、低血糖、乏力、直立性低血压,导致走路不稳。

就医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候诊久坐后突然起身(体位变化头晕)、自行排队缴费取药(长时间站立体力不支)。要是自己排队缴费、取药,长时间站着可能会体力不支。另外,带的东西太重、穿脱衣服不方便、用的助行器不合适,这些也会增加跌倒的概率。

防跌倒3个环节要做好

出行前准备:最好有家人陪着去;要是没人陪,就告诉导诊台,申请志愿者帮忙。穿防滑的鞋子,衣服要合身;带轻便的助行器,出门前先检查稳不稳。就诊前别空腹,可以带点糖果备用;要按医生的嘱咐吃药,别漏吃或多吃。

就诊时注意:先看看地面,避开湿滑的地方,走有防滑措施的通道。候诊时选有扶手的固定座椅,起身的时候用“三步起身法”:先用手撑着扶手,挪到椅子边;双脚踩稳,停顿10~15秒;再慢慢站起来。走路时走直线,别低头看手机;要是人太多挤,就请工作人员帮忙开路。

特殊环节提醒:上下楼梯或坐电梯时,要紧紧抓住扶手,一步一步踩稳再动。坐自动扶梯时,脚要踩在黄线里面,别靠在侧面的板子上,到了终点要赶紧离开。做躺卧检查后,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慢慢坐起来,再下床。如果感觉不舒服,马上扶住旁边固定的东西(比如墙、椅子)喊人帮忙。

跌倒了要正确处理才安全

老人自己别慌着起身:跌倒后先感受身体疼痛部位,避免随意挪动(防骨折、内脏损伤加重)。如果怀疑骨折(比如髋部、腿部疼得厉害,肢体变畸形了),绝对不动受伤部位,大声呼救,等待医护救援。要是身体没有明显的剧痛,缓慢转动身体,用手臂撑地挪至座椅或原地休息,同时观察是否有头晕、恶心、出血。

家人/陪同者要科学处理:发现老人跌倒,别马上把他扶起来,先问问他哪里疼,检查有没有外伤、出血。如果只是皮肤擦破了,用干净的纱布或纸巾按住止血,之后去急诊科处理;要是伤口比较深,用干净毛巾盖住伤口,立刻找医护人员帮忙。如果老人意识不清,解开老人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记录 “跌倒时间、老人状态”(供后续治疗参考)。

别忘了心理疏导:有些老人跌倒后会害怕,不敢走路,甚至不想再去医院。家人耐心安慰,讲解 “正确应对方法”,缓解焦虑;若出现持续焦虑、失眠,联系心理医生;必要时安排康复训练,提升肢体功能与平衡能力。

日常防跌倒要做好3点

坚持适当运动:日常可以选散步、太极拳这类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功能。锻炼要一步一步来,别一下子运动量太大,最好有家人陪着。在家也能做些小动作练平衡,比如单腿站立。

管好慢性疾病:有慢性病的老人,要定期测血压、血糖,按照医生的嘱咐调整药量,避免血压、血糖波动引发头晕。有骨关节病的老人要注意保暖,必要时用护具保护关节。还要定期体检,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跌倒的疾病(比如视力问题)。

做好安全检查与规划:家人要定期检查助行器(轮子灵活性、扶手稳定性)、鞋子(防滑性、合脚度),确保这些用品安全。陪老人去就诊前,提前规划好路线,避开就诊高峰时段。医院方面也要完善无障碍设施(比如加扶手、铺防滑地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