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不用慌!9个护理要点帮你科学恢复[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8
广元市中医医院 陈海蓉
一提感染性疾病,很多人都会有点害怕——毕竟像寄生虫、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还有常见的病毒、细菌这些病原体,一旦传播开来,可能引发各种不适。对感染性疾病患者来说,护理可是“关键一环”:这类疾病大多有传染性,护理不到位不仅疾病难自愈,还可能引发交叉感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今天就给大家科普感染性疾病的护理要点,帮你科学应对。
明确感染源是护理第一步
感染性疾病是个“大家族”,不同病原体(比如病毒、细菌)引发的疾病,护理方式大不一样。比如有的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有的通过血液传播,只有先明确感染源,才能针对性预防交叉感染。所以出现感染症状后,一定要先去医院,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方式确定感染源,再开展后续护理。
这样吃帮身体抗病原体
生病时身体需要“营养支援”,才能更好对抗病原体。饮食上要注意两点:一是“规律适量”,别饿着也别暴饮暴食,要是食欲不好,就少食多餐,只要不饿就行,避免给肠胃添负担;二是“选对食物”,多吃新鲜蔬果(比如苹果、胡萝卜、西红柿)补充维生素,多吃优质蛋白(比如牛奶、鸡蛋、瘦肉)增强身体机能。另外,食物卫生别忽视,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烹饪时一定要加热到全熟,别吃生食。
这些食物要避开
有些食物会间接影响恢复,一定要忌口。比如刺激性食物(麻椒、藤椒)和生冷食物(雪糕、冷饮),虽然不会直接加重病情,但可能刺激肠胃,引发消化不良、腹泻,导致身体缺营养;还有油腻食物(炸鸡、汉堡),本身难消化,加上生病时肠胃功能弱,容易加重不适,让病情恢复变慢。
适度动一动
人体对很多病原体都有“抵抗力”,体质越好,抵抗力越强,病原体对身体的伤害就越小。但生病时不能剧烈运动,要在保证休息的前提下“轻度活动”: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低强度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再根据身体情况定个运动计划,每天适量动一动,让身体保持活动状态、血液正常循环,这样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帮身体更快恢复。
调整生活习惯
不好的生活习惯会降低抵抗力,让病情更难好。首先是“规律作息”,别熬夜,建议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每天至少睡够6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分钟),缺觉会直接让抵抗力下降;其次是“保证睡眠质量”,睡觉时要在安静、黑暗的环境里,家属也别大声喧哗,避免打扰休息;最后要“戒不良嗜好”,抽烟、喝酒都会损伤身体,让抵抗力变弱,加重病情,一定要尽量戒除。
做好个人卫生
良好的个人卫生,既能降低感染风险,也能避免已感染的身体再受病原体“攻击”。日常要养成两个习惯:一是“勤清洁”,每天回家后、吃饭前、大小便后都要洗手,建议用“六步洗手法”彻底清洁;条件允许的话,每天洗次澡,洗完后换上干净干燥的衣服,避免病原体滋生。二是“物品单用”,自己的毛巾、浴巾、洗漱用品等,别和家人共用,以免把疾病传染给家人。
优化室内环境
家里的环境好不好,直接影响病情恢复。首先要“勤通风”,天气好的时候,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小时,让新鲜空气进来,减少室内病原体滋生;其次要“避免二手烟”,如果家里有人抽烟,一定要去室外抽,患者吸入二手烟会损伤免疫力,不利于恢复。清新的室内环境,还能让患者心情更舒畅,间接帮身体恢复。
别让坏情绪拖后腿
情绪和抵抗力息息相关,要是长期情绪低落、消极,抵抗力会跟着下降,病情也可能加重。所以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配合治疗;家属也要多开导患者,多和患者沟通聊天,在做好防护、避免被传染的前提下,尽量拉近和患者的距离,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帮他缓解负面情绪。
外出要防护
如果需要外出,防护工作一定要做好。一方面,感染性疾病可能传染给别人,从道德层面来说,要戴好医用口罩,尽量少和他人接触,避免把疾病传给别人;另一方面,患者自身也容易交叉感染,除了戴口罩、少接触,还要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降低再次感染其他病原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