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庭伤口护理:防感染妙招与伤口识别

家庭伤口护理:防感染妙招与伤口识别[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9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游燕

生活里难免磕磕碰碰、擦破皮,别觉得小伤口无所谓——要是护理不当,可能会红肿、化脓,严重的甚至引发败血症!临床数据显示,大概15%的家庭处理伤口时,因为方法错了导致感染加重。所以,学会科学护理,既能避免小伤口变麻烦,还能分清啥时候该去看医生。

先学会:这三类伤口特别容易感染

深度超过真皮层的伤口,比如被尖东西划开能看见肉,或是磕出了皮下血肿,皮肤的天然保护屏障被破坏,细菌很容易在里面“安家繁殖”;夏天穿短裤时膝盖擦伤,因为暴露在灰尘里,感染概率比被衣服盖住的伤口高3倍。

伤口位置也关键,手脚部位的伤口因为经常活动、容易碰脏东西,感染风险明显更高。比如足底擦伤,就算面积小,要是反复摩擦让结痂掉了,很容易变成慢性溃疡。另外,有糖尿病或免疫力差的人,只要有开放性伤口,都属于感染高危情况,得按“严重情况”来处理。

还有特殊污染的伤口,比如被生锈金属、动物唾液弄脏的伤口,或是在污水里泡过的伤口,可能带着破伤风杆菌这类致病菌。哪怕伤口很小,也得在24小时内去医院,不能只靠家里处理。

家庭处理不踩坑:伤口防感染五步走

第一步先冲洗,用流动的清水冲5分钟,要是有泥沙等异物,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掉。别用酒精直接涂伤口,刺激性太大还会破坏组织再生能力,改用碘伏从伤口中心往外螺旋式消毒更安全;如果伤口有油污,先生理盐水冲一遍,再用温和的肥皂水轻擦,最后清水冲干净。

消毒后看要不要止血包扎:表浅擦伤可以暴露着保持干燥;渗血的伤口用无菌纱布按压止血,血止住后涂抗生素软膏,再用透气敷料盖上。关节部位的伤口建议用弹性绷带,包扎时留些活动空间,太紧会让局部缺血;活动多的部位可以选用防水敷料,避免碰水增加感染风险。

伤口愈合期要多观察:正常伤口24小时内会形成透明的血清痂,要是出现黄色脓状分泌物、伤口周围又红又肿又热又痛,或是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了。这时候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换敷料,观察3天没好转就去医院;换敷料时动作要轻,别扯到新长的组织。

不同场景伤口:处理方式有差异

运动时磕的擦伤,通常会沾很多汗,处理前要先用清水把汗冲干净再消毒包扎——汗液里的盐分可能刺激伤口,还会影响消毒效果。

孩子玩耍时擦伤,因为孩子皮肤嫩,消毒要选刺激性更小的碘伏,包扎也别太紧,免得影响皮肤呼吸;还要叮嘱孩子别用手抠伤口,家长要定期检查伤口情况。

厨房被刀等划伤,要是伤口浅,按前面说的常规步骤处理;要是伤口深,除了基础处理,还要看看有没有异物留在里面,有的话得及时去医院取出来。

这些护理误区要避开,细节别忽视

很多人习惯用红药水、紫药水处理伤口,这类含汞的药虽然能杀菌,但会影响判断伤口深度,还可能留下色素沉着,现在不推荐家里用。民间说的“涂牙膏消炎”更是错的——牙膏里的摩擦剂会刺激伤口,香料还可能引发过敏。

伤口结痂后别强行抠掉,能用无菌纱布蘸生理盐水润软痂皮,让它自己掉。愈合时觉得痒,轻拍伤口周围皮肤缓解,别抓挠。给孩子处理伤口时,可选卡通图案的敷料转移注意力,减少孩子不自觉碰伤口的次数。另外,伤口愈合期间别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免得影响愈合速度。

出现这四种情况,必须马上就医

伤口有异常分泌物,比如绿色脓液或有臭味,可能是特殊细菌感染,需要医生专业清理;受伤后48小时内,伤口周围红肿范围变大,或是沿淋巴管出现红线(这是淋巴管炎的表现),必须赶紧去医院。

要是伤口超过两周还没愈合,或是反复破口,可能有基础病影响,得排查糖尿病、营养不良等问题;被动物咬伤、深刺扎伤这类特殊伤口,除了防感染,还要考虑预防狂犬病、破伤风,不能耽误治疗。

小小的磕碰擦伤,其实是身体和外界细菌的“攻防战”:科学的家庭护理能给伤口筑道防线,准确认出高危信号,能在感染初期及时止损。记住,对伤口越细心,康复就越快、效果越好——这就是“小伤口,大讲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