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真正威胁:并发症防控全攻略[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9
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刘莉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病10年后,约30%~40%会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而高血糖高渗状态(HHS)等急性并发症,死亡率更是高达10%~20%。更让人忧心的是,我国约1/3的糖尿病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病,等并发症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急性并发症:血糖中的致命“杀手”
高血糖高渗状态(HHS):2型糖尿病患者李阿姨,因工作忙自行停药7天,某天清晨自测血糖竟达33.3mmol/L(正常空腹血糖仅3.9~6.1mmol/L),还伴有极度口渴、意识模糊,送医后确诊为HHS,经24小时抢救才脱离危险。这种急症就像身体“水循环”突然崩溃:血糖常超33.3mmol/L,严重时能达66.8mmol/L;血浆渗透压>320mOsm/L会让人嗜睡,>350mOsm/L直接致昏迷;严重脱水还会导致皮肤干燥、眼球凹陷、血压骤降。更需警惕的是,30%~40%的HHS患者此前并无糖尿病史,一旦发现不明原因意识障碍,一定要立即排查血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患者更易遭遇这种危机。当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身体会开始分解脂肪供能,产生大量酸性酮体。患者会出现呼吸深快、呼出气体带“烂苹果味”,同时多尿、口渴症状加剧,严重时直接昏迷。诱发原因很明确,感染、随意中断胰岛素注射、暴饮暴食、酗酒等饮食或用药失控行为,都可能触发危机。
低血糖昏迷: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其中最危险的是“无意识低血糖”——患者已经陷入低血糖状态,却毫无察觉,极易引发昏迷。
慢性并发症:高血糖“慢刀子割肉”
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发病10年后,40%~50%会出现这种问题,15年后比例升至70%~80%。眼底的微动脉瘤、出血会慢慢侵蚀视力,最终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它也是成人失明的原因之一;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约40%会发展为严重肾病,需要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而微量白蛋白尿是肾病最早的信号,却常被患者忽略。
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4倍,且发病年龄会明显提前。心血管方面易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即糖尿病心肌病);脑血管方面可能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下肢血管方面会导致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就小腿胀痛),严重时引发足坏疽。
神经病变:外周神经受损,手脚会像戴了手套一样,出现对称性麻木、针刺感,足部感觉逐渐减退;内脏神经紊乱,可能引发胃轻瘫(饭后腹胀不消化)、直立性低血压(站起来时头晕)、排尿困难;自主神经受损后,心绞痛的“警报”会失灵,可能引发无痛心梗,甚至猝死。
糖尿病足:全球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足部溃疡,其中15%~20%的溃疡会导致截肢。在所有低位截肢案例中,40%~70%都与糖尿病有关。
4大实战策略,筑牢糖尿病并发症防线
血糖监测:1型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动态血糖仪,实时掌握血糖变化;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选2天监测,每次测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3个月查1次,尽量控制在7%以下。
多指标联防联控:仅控制血糖远远不够,还需同步管理这些指标:血压控制在<130/80mmHg;血脂方面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每年定期筛查尿微量白蛋白,早发现肾脏问题。
高危时刻特别防护:高温天每天要喝1500~2000ml水,避免脱水诱发HHS;感染时就算是小伤口也要彻底治疗,避免感染扩散;应激状态(如手术、创伤)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生活方式重塑:饮食方面改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肉、蛋、豆制品)、最后吃主食,记得细嚼慢咽;运动方面,餐后30分钟开始快走,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足部护理方面,每天用镜子查看脚底(避免弯腰受伤),穿浅色袜子,方便及时发现渗液或伤口。
这些“小毛病”,其实是早期“求救信号”
很多时候,并发症的早期信号会被当成“小毛病”忽略,其实它们都是身体在求救——
眼睛: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
肾脏:夜尿次数增多、尿液里有泡沫;
神经:手脚麻木、有“蚂蚁爬”的感觉;
循环:走一段路就小腿胀痛(间歇性跛行);
全身:容易感染、饭后总嗜睡、伤口长时间不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