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人民医院叶金燕
工作中我见过太多被产后抑郁困扰的女性。她们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眼神却空洞得像深不见底的潭水,常常说:“医生,我是不是疯了?为什么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想抱?”事实上,产后抑郁不是性格缺陷,更不是“作”,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应对的心理障碍。
产后抑郁不是“矫情”
产后抑郁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为核心的心理障碍,通常在产后6周内发病,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很多人会把它和“产后情绪低落”混淆——后者俗称“产后blues”,表现为短暂的情绪波动、哭泣或焦虑,通常在产后3~5天出现,2周内会自行缓解,这是由于激素水平骤变引起的正常反应。
而产后抑郁则更为严重且持久,会显著影响母婴关系和家庭功能。从生理角度看,分娩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甲状腺功能波动,这些内分泌变化会直接影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的平衡,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此外,睡眠剥夺、产后疼痛、哺乳困难等生理压力,再叠加角色转换的心理冲击,就可能触发抑郁症状。
产后抑郁有“隐形信号”
很多产后抑郁的妈妈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悲伤”,反而会以其他形式呈现症状,需要家人和自己提高警惕:
情绪与认知症状:持续的情绪低落,即使在婴儿熟睡后也难以感到轻松;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甚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过度自责,比如因为一次喂奶不顺利就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妈妈”;严重时会出现自杀或伤害婴儿的念头(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绝望感的扭曲表达)。
生理与行为症状:失眠或嗜睡——有的妈妈会整夜盯着天花板,有的则整日昏睡;食欲改变,要么暴饮暴食,要么食不下咽;精力衰退,连换尿布都觉得耗尽全身力气;回避社交,拒绝见亲友,甚至不愿与丈夫交流。
亲子互动异常:对婴儿的哭声反应迟钝,或因过度担心孩子健康而反复检查;有的妈妈会强迫自己“扮演”好母亲,却在独处时感到强烈的疏离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男性也可能出现“产后抑郁”。有研究显示,新手爸爸的抑郁发生率约为10%,表现为易怒、酗酒、回避育儿责任等,这往往与育儿压力、夫妻关系紧张相关,同样需要关注。
积极干预做健康妈妈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轻度抑郁可以通过心理调适缓解,中重度则需要专业治疗。
妈妈自我关怀指南:首先要放下“完美妈妈”的执念,接受自己在产后的脆弱状态——你不需要24小时随时待命,也允许自己有情绪崩溃的时刻。每天留出15分钟“独处时间”,哪怕只是在阳台发会儿呆;用温和的语言对话自己,比如“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同时,保证基础的生理需求:尽量和婴儿同步休息,在家人帮助下每天吃好三餐,哪怕只是简单的热粥配青菜。
家庭支持的正确打开方式:丈夫的角色尤为关键。与其说“你别想太多”,不如主动承担具体事务,比如夜间换尿布、准备辅食;避免说“我上班更累”,而是说“我们一起分担”。长辈要尊重新手妈妈的育儿方式,减少“我当年都是这样带的”这类评判,多提供“需要我帮忙做什么”的具体支持。
专业帮助是坚强的表现:如果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会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调整负面思维模式;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开具抗抑郁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舍曲林、帕罗西汀等药物在哺乳期使用是相对安全的(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记住,治疗产后抑郁不是“自私”,而是为了能更有力量地陪伴孩子成长。
从孕期开始预防产后抑郁
孕期定期进行心理筛查(很多医院已将其纳入产检项目);参加孕妇学校,学习育儿知识以减少未知恐惧;和丈夫一起制定产后分工计划,明确夜间护理、家务分担等细节。这些准备能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的风险。
产后抑郁就像暂时笼罩在生活上的乌云,只要及时识别、积极应对,终会等到云开雾散的那天。而作为家人,请记住:你的理解和支持,就是穿透乌云的第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