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是糖尿病患者护眼关键[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1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甘榆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扇窗户可能正被一个“隐形杀手”悄悄破坏——它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种病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眼部健康,若不及时防控,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不过别慌,只要搞懂它的发病逻辑,做好科学防控,就能守住眼部健康,而控制血糖就是最核心的一步。
糖尿病易导致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源,是长期高血糖对视网膜微血管的持续损伤。在糖尿病状态下,血糖长期居高不下会引发一连串病理变化:首先,高血糖会破坏视网膜血管的“内皮细胞”,让血管壁的通透性变差,血液里的成分容易渗出来,导致视网膜水肿、出现渗出物;随着病情进展,血管壁会进一步受损,长出细小的“微血管瘤”;同时,高血糖还会让视网膜血管的“基底膜”变厚,血管变窄、血流不畅,进而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
为了弥补缺血缺氧的问题,视网膜会“应急”生出“新生血管”,但这些新生血管结构脆弱、功能不完善,特别容易破裂出血。一旦出血,可能引发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问题,直接威胁视力。
患者要留意“报警”信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没有明显感觉,但病情加重后,会出现一系列视觉异常,这些信号千万别忽视:
眼睛干涩:病变刺激眼部细胞,影响泪液分泌,除了干涩,还可能伴随瘙痒、疼痛;
飞蚊症:眼前会出现黑点,且随眼球转动“飞动”,形状可能是点状、线状、椭圆形或圆形;
视物模糊:血糖突然升高或下降时,眼内晶体的渗透压会改变,导致“屈光度”变化,进而看不清东西;
视力下降:血管长期泡在高糖环境里会变硬,容易引发眼底出血,出血后视力会明显下降;
视野缺损: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出血、水肿甚至脱离,视网膜偏离正常位置后,看东西的范围会变小,感觉视野“缺了一块”。
稳住血糖才能减少血管损伤
高血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加重的“元凶”,只有严格控制血糖,才能从根本上延缓病变进展,减少对视网膜血管的伤害。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饮食调整:选择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水果(如蓝莓、苹果)、坚果(如核桃、杏仁)——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能辅助保护视网膜;
坚持运动:适度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糖。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关键是规律,比如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按时用药:若饮食和运动无法稳住血糖,需严格遵医嘱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千万别自行增减药量、停药,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加重眼部损伤。
这些小事能帮你保护眼睛
除了控糖,日常做好眼部护理也能减少问题发生,重点注意这几点:
保持眼部卫生:别用手揉眼睛,手上的细菌可能引发眼部感染;
避免用眼过度: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后,要停下休息5~10分钟,比如远眺远处景物或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
缓解眼睛干涩:干燥季节或空调房里,眼睛容易干,可使用人工泪液滋润眼部(选择无防腐剂的类型更佳)。
这些坏习惯要戒掉
有些生活习惯会直接加重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避开: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视网膜缺血;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糖波动,还可能刺激眼部血管——建议彻底戒烟,饮酒需严格限量(最好咨询医生意见);
规律作息:长期熬夜会让眼睛得不到充分休息,加重眼部疲劳和血管负担,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定期查眼底!早发现、早调整
定期检查眼底是及时发现视网膜病变的关键,不同情况的患者,复查频率不一样:
一般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做1次眼底检查,方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病程较长的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若患病5~10年,每年查1次眼底;患病10年以上,每半年查1次;
已出现眼底问题的患者:若已经发现视网膜有水肿、出血等改变,需严格遵医嘱按时复查,避免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