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放射科的辐射其实不可怕

放射科的辐射其实不可怕[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7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高燕

在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中,放射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一提到放射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有辐射”,进而心生畏惧。实际上,我们对放射科辐射的认知常常存在不少误区。了解放射科辐射的真相,不仅能消除不必要的恐慌,还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它在医疗领域的价值与风险平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寻放射科辐射的奥秘。

搞懂:辐射到底是什么从哪来

辐射指的是能量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的方式。在自然界中,辐射无处不在,比如太阳发出的光就是一种电磁辐射。而放射科涉及的辐射主要是电离辐射——它能让物质发生电离,拥有足够能量打破原子或分子的化学键。像X射线、γ射线都属于电离辐射,它们在医学成像与治疗中有着关键作用

放射科最主要的辐射源是X线摄片和CT。其中,X线摄片利用X线的穿透性,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差异形成影像,为诊断提供依据,它的辐射剂量相对较低;CT则是通过X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身体内部结构,但辐射剂量会比X线摄片高一些。此外,部分介入放射学检查与治疗过程中也会用到X线,产生一定辐射。不过,只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这些辐射风险都是可控的。

即便不做任何医疗检查,我们每天也会暴露在天然辐射环境中。来自宇宙射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空气中的氡气等,共同构成了“天然辐射本底”——全球平均天然辐射本底约为2.4mSv/年。这意味着,判断放射科检查的辐射影响时,需要将其额外带来的辐射剂量与这个“日常基数”做对比,才能更客观地看待。

放心看:放射科检查的辐射剂量有多大

常见检查辐射剂量不同的放射科检查项目,辐射剂量差异很大。一次普通的胸部X光片检查,有效剂量大约在0.1mSv左右,相当于我们在自然环境中接触约10天的辐射量;而一次腹部CT扫描,有效剂量可能达到10mSv甚至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危害巨大——单次检查的剂量仍在安全阈值范围内。

剂量对比与考量把放射科检查的辐射剂量和日常生活中的辐射暴露对比,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比如,坐一次10小时左右的长途飞机,由于高空宇宙射线更强,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0.030.1mSv;吸烟者每年因吸入钋-210等放射性物质,肺部接受的辐射剂量约12mSv。可见,常规放射科检查的辐射剂量并未远超日常某些活动,且是出于必要医疗目的的合理承受范围。

剂量累积与风险虽然单次检查剂量较低,但多次频繁检查可能导致剂量累积。不过,医学上对必要的重复检查有着严格的指征把控——不会随意安排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从风险角度看,低剂量辐射长期累积可能会略微增加患癌几率,但这种风险概率极低;尤其在严格控制检查频率与适应证的情况下,放射科检查带来的医疗获益会远远大于潜在风险。

不用怕:放射科有哪些“防辐射”妙招

设备自带“防护盾”现代放射科设备本身就有多重防护设计。比如X射线机配备了“准直器”,能确保射线只照射到需要检查的区域,减少射线散射和不必要的泄露;CT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迭代,通过智能扫描协议,能根据患者的体型等因素自动调整参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

医护和患者都有“保护衣”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有专门的防护装备:医护人员会穿着铅衣、铅围脖等,有效阻挡射线直射身体要害部位;对于患者,检查时会用铅制防护器具遮盖非检查部位,比如甲状腺防护颈套、性腺防护兜等,最大程度保护甲状腺、性腺等敏感器官,把辐射限制在最小范围。

规范操作流程放射科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范,从检查前准备、检查过程到后续处理,每一步都遵循标准流程。技师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能精准定位检查部位、控制曝光时间与参数,避免因误操作导致过量辐射。同时,医院还设有辐射剂量监测系统,会定期对设备、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进行检测评估,确保所有环节都处于安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