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的应用:从潜水急救到日常保健[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7
湘雅博爱康复医院 李灿
在很多人眼里,高压氧治疗总带着点神秘色彩——它最早是为了满足深海潜水的安全需求而生,如今却在现代医学中“跨界”,成了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简单来说,高压氧就是让患者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里吸入纯氧,靠气压与氧气浓度的双重作用,给身体细胞“充能”。如今,这项技术早已不是潜水减压时的应急措施,慢慢走进了日常医疗与保健领域,成了医学大家族里很特别的一员。
1.高压氧可解决哪些健康问题?
高压氧的治疗范围像一张不断扩大的网,覆盖了从急症到慢性病的多个领域。根据临床应用的优先级和证据支持强度,它的适应症主要分为两大类,且应用边界还在不断拓展。
Ⅰ类适应症:这类情况中,高压氧往往是重要的治疗选择或辅助手段,临床证据比较充分。具体包括:气泡引发的疾病,比如潜水时因减压操作不当导致的减压病;各类中毒问题,像一氧化碳中毒等;急性缺血状态,例如脑梗塞、肢体缺血等;部分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厌氧菌感染;放射性组织损伤,比如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的组织坏死;还有难愈合的创面,像糖尿病足溃疡等。
Ⅱ类适应症:这类情况中,高压氧的应用多基于临床经验或部分研究支持,疗效还在进一步探索。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是神经系统相关问题,比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此外,在心脏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中,高压氧也有一些应用尝试。
不断拓展的应用边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高压氧的适应症列表还在持续更新。一些过去没被纳入的健康问题,比如某些慢性疲劳综合征、突发性耳聋等,在临床实践中也逐渐发现了高压氧的辅助价值,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思路。
2.哪些人做高压氧要特别谨慎?
和所有治疗手段一样,高压氧并非人人适用,存在需要严格评估的禁忌情况。这些禁忌证分为绝对禁忌和相对禁忌,是保障治疗安全的重要红线。
绝对禁忌证:这类情况意味着进行高压氧治疗可能带来严重风险,必须严格避免。包括:未经处理的气胸,因为高压环境可能导致胸腔内气体膨胀,危及生命;正在服用双硫仑、多柔比星、顺铂等药物的患者,这些药物与高压氧结合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早产儿也被列为绝对禁忌,他们的身体器官发育还没有成熟,难以耐受高压环境。
相对禁忌证:这类情况并非完全不能用高压氧,但需要医生做更细致的评估,权衡风险。比如胸部外科手术后不久的患者、有严重肺部疾病的人、处于病毒感染急性期的患者、近期做过中耳手术的人、视神经炎患者、癫痫患者、处于高热状态的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以及有幽闭恐惧症的人,考虑高压氧治疗时都要格外谨慎。
禁忌证不是“死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医学里的禁忌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一些过去被视作禁忌的情况,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重新评估使用的可能性。这也体现了医学实践中“个体化”和“动态调整”的原则。
3.如何正确对待高压氧治疗?
面对高压氧这种特殊的治疗方式,我们既不能盲目追捧,也不该一概排斥,而要抱着理性、科学的态度看待。
符合适应症,也不代表绝对安全:就算是明确列入适应症的情况,也不意味着可以“放心大胆”进舱治疗。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有差异,比如年龄、基础疾病、对氧气的耐受性等,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舱前必须做全面检查,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适合。
属于禁忌证,也不是完全不能做:对于属于禁忌证的患者,也不是绝对不能接受高压氧治疗。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如果高压氧是抢救生命的关键手段,医生会重新评估风险与获益,在严密监控下谨慎开展治疗——这体现了“生命至上”的医学原则。
核心原则:不管面对哪种情况,高压氧治疗的核心原则都是权衡风险与获益。如果治疗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那么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反之,就应该暂缓或放弃。这种辩证、客观的评估,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