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晒太阳、喂糖水有用吗[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7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卓越
几乎每个新生儿都会经历黄疸期,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1周内,都会出现皮肤发黄的现象。对新手妈妈来说,分清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学会科学的家庭观察方法,是新生儿护理里很重要的一课。临床数据显示,因黄疸处理不当引发胆红素脑病的案例中,80%都是因为家长没观察好黄疸导致的。
胆红素异常导致新生儿黄疸到
新生儿黄疸源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胎儿在母体内因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自主呼吸,多余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大量胆红素。由于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健全,无法及时处理,胆红素便沉积于皮肤和黏膜,形成黄染现象。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宝宝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会自然消退,早产儿可能要持续2~4周。这种黄疸程度比较轻,主要集中在面部和躯干部位,四肢末端很少会发黄,而且宝宝吃奶、睡觉都正常,体重也能正常增长。
病理性黄疸:有“早、快、重、长”这四个特点——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每天胆红素上升超过5mg/dl;黄疸程度重,连手心、脚心都发黄;消退时间延迟,足月儿超过2周还没退,早产儿超过4周没退,或者退了之后又再次出现。这类黄疸必须及时就医,不然过高的胆红素可能会透过血脑屏障,损伤宝宝的神经系统。
在家观察黄疸记住“三步法”
第一步:看黄疸长在哪些部位
要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别让强光或灯光直射宝宝),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皮肤1~2秒后松开,看压痕处的颜色。生理性黄疸一般先从额头、眼白开始,慢慢蔓延到脸颊、前胸;如果黄疸已经扩散到腹部、四肢,甚至手心、脚心,说明胆红素水平可能比较高,得及时去测数值。
第二步:记好黄疸的时间变化
新手妈妈可以准备一个“黄疸观察表”,记录黄疸出现的时间、扩散的范围以及变化趋势。如果黄疸在宝宝出生后1周内慢慢减轻,就是正常情况;但如果超过10天还没消退,或者退了之后又加重,就要警惕是不是病理性黄疸了。
第三步:观察宝宝的状态
重点看宝宝吃奶情况:如果吃奶时吸吮没力气、吞咽很慢,可能是胆红素太高影响了食欲;再看精神状态:要是宝宝总是嗜睡、哭声微弱、反应差,就算黄疸程度不重,也得立刻去医院;还要监测大小便颜色:尿色深黄像浓茶、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灰白色,可能是胆道梗阻,属于危急情况,必须马上就医。
传言打假:晒太阳退黄疸?喂糖水有用吗
晒太阳不是“万能招”
阳光中的蓝光虽有助于分解胆红素,但家庭晒太阳退黄存在局限:玻璃会过滤蓝光,露天晒易致宝宝受凉、晒伤,紫外线还可能损伤其娇嫩皮肤与眼睛。若要晒,需在26~28℃环境下,暴露宝宝四肢和躯干,遮住眼、会阴,每次不超15分钟,每日1~2次,避免阳光直射。
喂糖水退黄疸?大错特错!
过去认为喂糖水可助宝宝排便排胆红素的观念已被现代医学推翻。研究表明,糖水会减少宝宝对母乳或配方奶的摄入量,进而导致排便减少,反而不利于胆红素排出;还会干扰母乳喂养建立,增加乳头混淆风险。正确做法是每天哺乳8~12次,通过频繁哺乳促进排便,利用粪便排出大量胆红素,从而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
护理黄疸宝宝,这几个“黄金原则”要牢记
母乳性黄疸:吃母乳的宝宝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特点是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复现,或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但宝宝状态佳、体重正常增长。这种情况无需停喂母乳,可遵医嘱增加哺乳次数;若胆红素过高,可暂停母乳1~2天,待胆红素下降后恢复喂养。
早产儿黄疸:早产儿的肝脏功能更不成熟,血脑屏障发育也不完善,就算胆红素水平没达到足月儿的“危险值”,也可能发生脑损伤。所以建议早产儿出院后,每周去医院监测胆红素,直到黄疸完全消退。
别信“土方法”:民间流传的“用黄连水擦身”“喝中药退黄疸”等方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还可能损伤宝宝娇嫩的胃肠道,增加过敏风险。不管是哪种黄疸,任何干预措施都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别自己瞎尝试“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