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指标检测:发现身体里的“炎症警报”[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3
仪陇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何明凤
当身体被细菌、病毒等“坏东西”侵袭时,免疫系统会立刻启动防御,引发炎症反应。这种反应就像“免疫警报”,既能帮忙清除病原体,也可能因为过度激活而损伤身体组织。而感染指标检测,就像“炎症侦察兵”,能帮我们在症状明显前发现身体异常。作为医务工作者,今天就带大家好好了解这项技术,看看它是怎么守护健康的。
感染指标检测能帮我们守护健康
感染指标,其实是身体免疫系统应对感染时释放的特殊“信号物质”,它的水平变化能反映炎症的类型、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和传统的“靠症状判断”相比,它有三个很突出的优势:
一是能早期预警。很多感染早期症状特别隐蔽,比如老年人得肺炎,可能只觉得没力气,可感染指标在发病几小时后就会升高,能为及时干预抢出时间。
二是能区分感染类型。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比如白细胞介素-6升高,更可能是细菌感染;如果降钙素原正常,那大概率是病毒感染,这样能避免盲目用抗生素。
三是能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动态监测指标变化,能及时知道治疗有没有用,比如用了抗生素后,C反应蛋白一直下降,就说明治疗方案是对的。
4个常用感染指标各有“专长”
临床中常用的感染指标各有“拿手本事”,把它们联合起来检测,能让诊断更准确。具体来看:
白细胞计数(WBC):最基础的“炎症信号兵”,正常范围是4-10×10⁹/L。细菌感染时,它通常会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会增加;病毒感染时,它可能正常甚至降低,反而淋巴细胞比例会升高。不过它容易受应激、药物等影响,得结合其他指标一起判断。
C反应蛋白(CRP):健康人血液里含量特别低,感染后6~8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峰值。细菌感染时会显著升高,病毒感染时可能轻度上升或保持正常。它能反映炎症的活跃程度,比如手术后如果CRP一直不降,可能是伤口感染了。
降钙素原(PCT):细菌感染的“特异性侦探”,正常参考值<0.05ng/ml。细菌感染时会明显升高,而且升高幅度和感染严重程度成正比;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病等情况通常不会升高,是判断要不要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血沉(ESR):指的是红细胞沉降的速度,正常男性0~15mm/h、女性0~20mm/h。有炎症时,因为血浆蛋白发生变化,血沉会变快。但它的特异性比较低,像结核、肿瘤等疾病也可能让它升高,得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出现这些情况该做感染指标检测
比如发热原因不明时,尤其是体温超过38.5℃且持续3天以上,或者反复低热(37.3~38℃);有基础疾病的人,像糖尿病患者出现伤口愈合慢、肝硬化患者觉得没力气、没胃口;感染治疗期间,需要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时;手术后或受伤后,要监测有没有继发感染时;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的人,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定期检测能早发现潜在感染。
静脉采血就能做感染指标检测
感染指标检测一般通过静脉采血完成,不用空腹,大部分项目当天就能出结果。拿到报告后,要注意这几点:
首先,指标轻度异常时,先排除干扰因素。比如剧烈运动后,白细胞会暂时升高;感冒初期,CRP可能轻度上升,这种情况可以1~2周后再复查。其次,指标显著升高时,要结合症状来看。比如白细胞>15×10⁹/L,还伴有咳嗽、咳痰,可能是细菌性肺炎;降钙素原>0.5ng/ml,同时有腹痛,要警惕腹腔感染。最后,动态监测比单次结果更有意义。比如肺炎患者治疗后,CRP从100mg/L降到20mg/L,说明病情在好转;如果反而升高,可能是细菌耐药,或者出现了并发症。
别把检测当“万能钥匙”
感染指标并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老年人免疫功能弱,就算是严重感染,白细胞也可能不升高;病毒感染早期,部分指标也可能出现轻度异常。所以,检测结果必须结合症状、身体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由医生综合判断,不能过度依赖指标,也不能忽视指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