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急性心肺衰竭的“救命神器”[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3
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何霜
体外膜氧合(ECMO)是针对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先进生命支持技术,核心作用是暂时“接手”心脏泵血和肺部气体交换的工作,帮患者度过最危险的阶段,避免因心肺功能丧失直接危及生命。
ECMO能“代替”心肺工作
它的工作原理清晰易懂:通过专用血管通路将患者体内的血液引入体外设备,先进入“氧合器”(类似人工肺),完成“加氧”和“清除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再由“泵”(类似人工心脏)推动血液,通过管路回输到患者体内——整个过程模拟正常心肺功能,既能维持全身血液循环,又能保证血液含氧量达标。ECMO的核心设备由四部分组成:负责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完成气体交换的氧合器、输送血液的专用管路,以及连接患者血管的接口。根据患者病情差异,ECMO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静脉-静脉型(VV-ECMO):仅替代肺功能,适合单纯呼吸衰竭、心脏功能尚好的患者;
静脉-动脉型(VA-ECMO):可同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适合心脏泵血能力严重不足(如心脏骤停后)的患者。
ECMO也有严格适应症
ECMO并非“万能救命机”,它的使用有严格前提:只有当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且常规治疗(如药物、普通呼吸机)完全无效时,才会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启用。它的目标很明确——要么等待患者自身心肺功能恢复,要么为后续器官移植(如肺移植、心脏移植)争取时间。具体适应症主要分“心脏型”和“肺脏型”两类:
心脏型适应症:当心脏因疾病导致泵血能力骤降,全身器官(如大脑、肾脏)缺氧、循环系统濒临崩溃时,VA-ECMO能紧急替代心脏功能。常见适用情况包括:
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脏肌肉因缺血性坏死,无法正常收缩泵血;
心脏骤停: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复苏后仍无法维持自主循环;
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严重衰竭,出现持续性低血压、器官供血不足。
肺脏型适应症:当肺部因炎症、感染等无法完成气体交换,患者严重缺氧且常规吸氧、呼吸机无效时,VV-ECMO能提供呼吸支持。常见适用情况包括:
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部炎症导致肺泡受损,无法正常吸氧;
重症肺炎:肺部被严重感染,通气和换气功能同时下降;
严重肺水肿:肺部积水过多,挤压肺泡空间,导致呼吸困难、缺氧。
上ECMO看3个关键指征
先看临床症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危险症状”,这些是初步判断的重要依据:
呼吸衰竭患者: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如张口呼吸、呼吸急促)、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发紫(医学上叫“发绀”),即使吸高浓度氧气,血氧饱和度仍低于正常水平(即“低氧血症”);
心脏衰竭患者:表现为持续性低血压、尿量明显减少(肾脏供血不足)、全身水肿(血液淤积在组织间隙),这些都说明心脏无法满足全身器官的供血需求。
再看机械通气效果:对于已使用机械通气(呼吸机)的呼吸衰竭患者,如果通气参数已调至“最大限度”,但病情仍无改善,就需考虑ECMO:
氧合指数(PaO2/FiO2比值)低于150:这是判断缺氧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值越低说明肺部氧合能力越差(正常成人该数值通常>300);
持续性高碳酸血症:血液中二氧化碳(PaCO2)水平过高,且通过调整呼吸机模式(如提高呼气末正压PEEP)仍无法降低,ECMO可快速清除二氧化碳,恢复正常血气平衡。
最后看心脏功能: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生会通过检查评估心脏泵血能力,符合以下情况时可能启用ECMO: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持续低于25%:LVEF是反映心脏收缩能力的核心指标,正常成人约50%~70%,低于25%说明心脏泵血严重不足;
药物无效的持续性低血压:即使使用升压药,血压仍无法维持在安全范围,导致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缺血,此时ECMO可帮助维持血压,避免器官衰竭。
虽然ECMO是重症患者的“救命技术”,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急性心肺衰竭患者。盲目使用不仅可能无效,还会增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风险。医生使用时会综合考量病情严重程度、患者整体状况(年龄、基础疾病)和其他治疗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正确的时机使用ECMO,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能为其他治疗措施争取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