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识别心律失常信号与应对指南

识别心律失常信号与应对指南[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7

仪陇县人民医院   何伟

心脏就像人体的“永动机”,正常情况下会以60~100次/分钟的频率规律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可当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出现异常时,心跳就会变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律失常。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希望通过这篇科普,帮大家正确认识心律失常,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

这些情况,都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心跳异常”的症候群,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窦性心动过速: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是60~100次/分钟,要是这个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就是窦性心动过速。通常由运动、情绪激动、喝酒、喝咖啡等因素引起,去掉这些诱因后,大多能恢复正常。

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时,就叫窦性心动过缓。一些长期干体力活的人、运动员等,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要是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不用特殊处理;但如果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肌炎等疾病引起的,就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早搏:也叫期前收缩,指的是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提前跳了一下。根据起源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早搏在健康人群中也很常见,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吸烟、喝酒等都可能诱发。大多数早搏没有明显症状,或只让人感觉心悸、心脏有“漏跳”感。

房颤:也就是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房颤时,心房会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呈现出不规则的颤动状态。房颤患者的心跳通常又快又不规则,容易形成血栓,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这些情况可能是心律失常在“报警”

心律失常的症状因人而异,有的很轻微,容易被忽视,有的则比较明显,需要高度警惕:

典型症状:最常见的是心悸,会感觉心跳加快、减慢、不规则,或是有“漏跳”感;还可能出现胸闷、胸痛、气短,而且活动后这些症状会加重;部分患者会头晕、乏力、眼前发黑(医学上叫“黑”),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

非典型症状: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容易被误以为是消化系统疾病;还有人会出现焦虑、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这和心律失常带来的身体不适、心理负担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心律失常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能通过体检或心电图检查发现。所以,定期体检对早期发现心律失常非常重要。

遇到心律失常别慌,这样做才对

立即休息:马上停止正在做的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和焦虑。

监测心率:如果家里有电子血压计或心率监测设备,及时测量心率和血压,把发作时的情况记下来,给医生诊断提供参考。

及时就医:如果症状一直不缓解,或是出现剧烈胸痛、晕厥、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去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原因,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里要提醒大家,别自己随便吃抗心律失常药物。这类药物的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盲目用药可能会加重病情。

做好这3件事,远离心律失常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少吃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别熬夜。

积极管理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都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所以要积极治疗这些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

定期体检:定期做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心律失常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正确识别它的信号,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就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健康。如果大家对心律失常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专业的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