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高危人群预防指南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高危人群预防指南[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7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柴秀

乳腺癌术后,不少患者会担心一个麻烦事——淋巴水肿。这是因为腋窝淋巴结清扫、放疗等治疗,可能破坏淋巴循环,导致胳膊或胸部慢慢肿起来,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容易引发感染。其实,只要提前认出“高危人群”,做好针对性预防,就能大大降低水肿风险。

1.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高危人群有哪些?

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广的人: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患者,尤其是清扫的淋巴结数量≥10个,或者清扫范围涉及腋窝中上部(LevelⅡ、Ⅲ区)的人,淋巴循环破坏更严重,水肿风险是做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患者的3~5倍;如果先做了前哨淋巴结活检且结果阳性,之后又追加腋窝清扫,风险也会比只做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人高。

术后做过放疗的人:如果放疗范围包括腋窝、锁骨上区或胸壁,放射线会进一步损伤残留的淋巴管和血管,导致局部组织纤维化、淋巴回流受阻,水肿风险会增加约2倍;而且放疗剂量越高、照射范围越广(比如同时照腋窝和胸壁),风险就越大。

术后出现并发症的人:术后腋窝如果形成血肿、血清肿,或者发生感染(比如淋巴管炎),局部的炎症和瘢痕会压迫淋巴管,阻碍淋巴回流,是引发水肿的重要原因;另外,术后伤口愈合不好、瘢痕缩得厉害的人,也可能因为局部组织粘连,加重循环障碍。

年龄大或有基础病的人: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组织修复能力下降、血管弹性变弱,淋巴循环的“代偿能力”差,风险相对较高;如果还合并糖尿病、肥胖(BMI≥28)、高血压等疾病,血管和淋巴管功能容易受影响,组织修复也慢,水肿风险会更高。

术后胳膊活动不当或康复晚的人:术后长时间不动胳膊、没及时做规范康复锻炼,胳膊的“肌肉泵”功能会变弱(肌肉收缩能帮淋巴液回流),容易引发水肿;反之,如果太早提重物(比如术后没多久就提重东西)、做剧烈运动或过度拉伸,可能损伤淋巴管,同样会增加水肿风险。

有先天或个体差异的人:少数人天生淋巴管发育不好,比如淋巴管数量少、管子细,术后淋巴循环很难“补回来”,更容易水肿;如果术前就有上肢静脉问题(比如静脉曲张),本身循环基础差,术后水肿风险也会更高。

2.怎么预防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

针对上面提到的风险点,做好以下4点预防,能有效降低水肿概率:

优化治疗方案,减少淋巴损伤: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比如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结果阴性),优先选择前哨淋巴结活检,代替腋窝淋巴结清扫,减少对淋巴组织的破坏;做放疗时,通过三维适形放疗等技术精准定位,避免过量照射腋窝及周围正常组织,减少淋巴管损伤。

做好术后伤口护理,减少并发症:术后要密切观察腋窝伤口,一旦发现血肿、血清肿,及时做穿刺引流等处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如果出现伤口红肿、疼痛、发热等感染迹象,要及时用抗生素治疗,防止炎症扩散损伤淋巴管。

科学康复锻炼,帮助淋巴液回流:术后早期(一般术后1~2周),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练上肢功能,比如握拳、伸手指、转动手腕、慢慢抬胳膊(不超过90°),通过肌肉收缩推动淋巴液回流;术后3个月内别提>5kg的重物,也别做剧烈运动或过度拉伸,避免淋巴管撕裂;康复后期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比如散步、游泳,但要注意别让胳膊太累。

保护好患侧胳膊,避免外界损伤:别在肿过或可能肿的胳膊上做静脉穿刺、抽血、测血压,防止损伤血管和淋巴管;注意给胳膊保暖,别长时间暴露在冷环境里(低温会让血管收缩,影响循环);还要防止蚊虫叮咬、划伤、烫伤,如果皮肤破了,及时消毒处理,避免感染引发淋巴管炎。

总的来说,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那些淋巴损伤范围大(比如清扫范围广)、做过放疗、术后有并发症,或者年龄大、有基础病的患者。只要记住“优化治疗、科学康复、保护胳膊、控制基础病”这几个关键点,就能有效降低风险。高危人群平时要多留意胳膊和胸部的情况,定期检查,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才能让术后生活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