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海姆立克法,关键时刻能救命[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7
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 李洪燕
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惊险的场景:有人突然面色涨红、说不出话,双手紧紧掐着喉咙——这很可能是发生了异物卡喉。异物卡喉是紧急又危险的情况,若不及时处理,短短几分钟就可能因窒息导致脑损伤甚至死亡。而海姆立克急救法,正是应对异物卡喉的有效手段,掌握它,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一条生命。
先搞懂:什么是异物卡喉
异物卡喉,简单说就是食物或其他物体误进气管,导致气道被堵。气管是我们呼吸的“重要通道”,一旦堵塞,空气进不了肺部,身体就会因缺氧陷入危险。从人群来看,婴幼儿和老年人是异物卡喉的高危群体:
婴幼儿:吞咽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还总喜欢把小物件放进嘴里,很容易让异物进入气管;
老年人:吞咽功能会随年龄退化,加上牙齿咀嚼不充分,食物容易呛进气管。
除此之外,平时进食时大笑、说话、狼吞虎咽,或者处于醉酒状态,也会增加异物卡喉的风险。当异物卡喉发生时,患者会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无法发声等症状。如果看到有人出现这些表现,周围的人一定要立刻意识到是异物卡喉,赶紧采取行动。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在1974年发明的,它的救人原理简单又巧妙:通过快速、有力地压迫患者上腹部,让膈肌迅速上抬,这时胸腔内的压力会突然增加,迫使肺部里残留的气体形成一股向上的“冲击力”——这股力量能把堵塞在气管里的异物冲出来,让气道重新通畅,患者就能恢复呼吸了。
分人群学操作:自救都有具体办法
针对成人及1岁以上儿童
调整姿势: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脚前后分开(前脚距离患者约一脚宽,后脚脚跟踮起),保持身体稳定;让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同时让患者身体前倾、头部略低、嘴巴张开。
找对手部位置:施救者用双臂环绕患者腹部,一只手攥成拳头,把拇指那一侧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具体位置在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只手紧紧抓住握拳的手。
实施冲击:用手部力量快速拉动双臂,对着患者上腹部迅速、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大约每秒1次。每次冲击要干脆、有力度,连续做5~6次后,观察异物是否排出;如果没排出,就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异物排出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针对1岁以下婴儿
先做背部拍击:把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手臂要贴着婴儿的前胸,同时用手托住婴儿的下颌和头部,让婴儿头部略低于躯干(保证气道通畅);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连续快速拍打5次,拍打完观察异物是否排出。
再做胸部按压:如果背部拍击后异物没出来,就把婴儿翻转过来,让婴儿面朝上放在手臂上,还是保持头部略低于躯干;用两根手指(食指和中指),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的胸骨处,快速向下按压5次——按压深度约为婴儿胸部厚度的1/3,频率大概是每分钟100~120次。之后反复交替做背部拍击和胸部按压,直到异物排出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自己卡喉了?这样自救
如果自己发生异物卡喉,周围又没人帮忙,也能用法海姆立克急救法自救:找一个固定的物体,比如桌子边缘、椅子靠背等;把自己的上腹部迅速顶在物体边缘,然后快速、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借助物体的反作用力压迫腹部,帮助异物排出。同样重复这个动作,直到异物排出。
这些注意事项要记牢
先做好判断:在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前,一定要先确认患者是“异物卡喉导致的窒息”,避免因为误判而错误施救,反而造成伤害。
控制好力度:施救时力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冲击力足够把异物冲出来,又要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患者内脏受伤。尤其是对婴幼儿和老年人,更要格外注意控制力度。
重视后续处理:就算异物排出来了,患者也恢复呼吸了,也得尽快把患者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认没有因为异物卡喉或急救操作,造成其他隐藏损伤。
别盲目伸手抠: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千万别随便用手指伸进患者口腔里抠挖异物——这样很可能把异物推到气管更深处,反而加重气道阻塞,让情况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