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幽门螺旋杆菌防止感染降“胃”害![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8
重庆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莫陵
胃部健康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幽门螺杆菌就是威胁胃部健康的“隐形杀手”。想要护好胃,就得先认清它——知道它的“脾气”、感染后的“信号”,以及怎么从饮食和生活中做好预防。下面就带你全面了解幽门螺杆菌,给胃筑起一道“防护墙”。
胃里的“麻烦制造者”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胃里“安家”的特殊细菌,和其他细菌不同,它一点都不怕胃酸,反而能牢牢附着在胃黏膜表面繁殖。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让胃黏膜容易被胃酸、消化酶损伤。
长期下来,它可能引发胃黏膜炎症,进而导致慢性胃炎,严重时还会诱发胃溃疡。而且,它主要通过人与人的密切接触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水杯,聚餐时不用公筷公勺,都可能让细菌从感染者传给健康人。更隐蔽的是,人感染后通常不会立刻有感觉,很多人携带多年都没症状,直到胃部明显不适,去检查才发现它的存在。
警惕这些信号
当幽门螺杆菌在胃里大量繁殖时,身体可能会发出“预警信号”,千万别忽视。
饭后胃胀、嗳气频发:即使进食量很少,胃部也会出现明显的饱胀感,甚至伴有频繁嗳气。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影响胃部正常的消化蠕动功能,导致食物排空延迟,气体在胃内积聚,从而引发不适感。这种症状在食用高油脂、高蛋白食物后往往更为明显,有时还会伴随轻微的恶心感。
反复胃部隐痛:无论是空腹状态,还是进食后,胃部都会出现隐隐作痛的症状,且疼痛发作时间不规律,可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幽门螺杆菌引发的炎症会刺激胃壁神经,导致疼痛产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夜间痛醒的情况,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长期反复的胃部隐痛,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逐渐削弱胃的消化功能。
顽固性口臭:即便坚持每天早晚认真刷牙、饭后使用漱口水,口臭问题依然顽固难消。这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分解食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氨气、硫化氢等具有特殊臭味的代谢产物。这些气体不仅会通过食管向上散发到口腔,还会在肠道内大量聚集,加重口臭症状。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引发口腔内细菌滋生,进一步加剧口臭问题。
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出现,建议尽快前往医院进行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尿素呼气试验无创、便捷,适合初步筛查;胃镜检查则能更直观地观察胃部病变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遏制幽门螺杆菌对胃部的持续损伤。
3招挡住幽门螺杆菌
想要远离幽门螺杆菌,不用太复杂,从日常小事做好就能有效预防:
餐具清洁要彻底,定期消毒别偷懒:餐具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关键载体”,每次用完都要认真洗:用流动水冲干净,再用洗洁精把碗盘边缘、筷子缝隙都擦到,避免食物残渣残留。每周还要做一次“深度消毒”:把餐具放进锅里,加足量水没过它们,水烧开后再煮5~10分钟,用高温杀死可能附着的细菌。消毒后的餐具要放进干净碗柜,别再接触污染物,这样就能切断“餐具传播”的途径。
养成健康用餐习惯,减少交叉感染:聚餐或家人一起吃饭时,一定要用公筷公勺。夹菜时先用公筷把菜放到自己碗里,别用个人餐具直接在公共餐盘里夹,这样能减少唾液交叉污染。在外吃饭时,尽量别吃没煮熟的食物,比如生腌、半生牛排——这些食物可能携带幽门螺杆菌。自己在家做饭,也要确保食材熟透,尤其是肉类和海鲜,用高温烹饪杀死细菌,降低感染风险。
做好个人卫生,避免“间接传播”:饭前、便后一定要认真洗手,步骤不能错。先用水打湿双手,抹上肥皂后,揉搓手心、手背、指缝、指尖和手腕,至少揉20秒,再用流动水冲干净,擦干后再碰食物。另外,别和别人共用牙刷、水杯这类个人用品——这些物品容易接触口腔分泌物,一旦其中一人携带幽门螺杆菌,很可能通过共用传给对方。保持个人用品独立使用,能大大降低感染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