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风抢救,为啥CT是“黄金1小时”的关键

中风抢救,为啥CT是“黄金1小时”的关键[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0

柏乡县中心医院   孙林涛

“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这个生命警报突然拉响,每一秒都关系着患者的生死,也决定着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医学界把中风发病后的最初几小时,尤其是“黄金1小时”,看作是改变患者命运的关键窗口。在这场和时间的赛跑里,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扮演着没人能替代的核心角色,堪称抢救链条上的“生命裁决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CT:分清“脑梗”和“脑出血”的“生命裁判”

中风有两种最危险的“类型”,治疗方式却天差地别:

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大约占所有中风的80%,是因为脑血管被血栓堵住,脑组织没法获得血液和氧气,慢慢坏死;

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大约占20%,是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进脑组织或脑组织间隙,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

关键点在于:这两种中风的治疗原则完全相反!

脑梗的核心治疗是“通血管”:要尽快用药物溶解血栓(溶栓),或者用机械方式取出血栓(取栓),让血流重新通畅;

脑出血的核心治疗是“止出血”:要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力、防止再次出血,而且绝对不能用溶栓药——溶栓药会让出血更严重,可能直接导致灾难性后果。

CT的核心价值在这时凸显:它能快速区分两种中风。CT对急性期出血(尤其是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极为敏感,血液在图像上呈高密度“亮白色”,发病后短时间内即可显影;若未发现出血灶,结合症状,医生便能高度怀疑脑梗,为后续溶栓或取栓治疗提供依据。没有CT,一旦误给脑出血患者用溶栓药,后果严重。因此,CT是明确中风类型、制定抢救方案的“基石”。

“黄金1小时”:每分每秒都在流失的神经细胞

脑组织一旦缺血缺氧,神经细胞会以惊人的速度死亡——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神经元凋亡,根本等不起。

静脉溶栓(常用药物是阿替普酶):医学界公认的黄金时间窗是发病后4.5小时内,而且用药越早,效果越好。研究显示,发病1.5小时内溶栓的患者,获得良好恢复的几率,比3~4.5小时内溶栓的患者高出约75%;

动脉取栓:主要针对脑血管大血管闭塞的情况,时间窗通常是6~24小时(具体需要严格通过影像评估),但同样遵循“越快越好”的原则——每延迟30分钟开始治疗,患者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会下降10%以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黄金1小时”不是说治疗必须在1小时内完成,而是指从患者发病后到达医院急诊,到完成CT扫描、明确诊断,要尽量在60分钟内搞定!这是启动后续正确治疗的前提,原因有两个:

为决策留时间:CT结果出来后,医生需要快速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溶栓/取栓条件(比如脑梗范围、出血风险等)、和家属沟通治疗方案、准备药物或安排手术室,这些都需要时间;

最大化治疗获益:只有尽快明确诊断,才能确保患者在4.5小时的溶栓黄金时间窗(甚至更短的最佳时间)内用上药,或在取栓时间窗内开始手术。研究表明,把“患者进门到开始溶栓”的时间从60分钟缩短到45分钟,每治疗100名患者,就能多挽救4人免于残疾或死亡。

CT能扛起“黄金1小时”的重任

在中风抢救的“分秒必争”中,CT能成为核心检查项目,靠的是它独特的优势,正好契合抢救需求:

速度极快:一次针对头部的非增强CT扫描(也就是“平扫”),通常几分钟就能完成,是目前区分出血和脑梗最快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完全能跟上“黄金1小时”的节奏;

普及率高:绝大多数具备中风救治能力的医院(包括很多县级医院)都配备了CT设备,患者能快速找到可检查的地方,不像MRI(磁共振成像)那样普及率低;

操作相对简单:CT检查过程快,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也不高——就算是病情危重、没法长时间保持不动的患者,也能完成检查。

可能有人会问,MRI在检测早期脑梗和某些类型出血时,是否比CT更敏感?的确如此,但MRI检查耗时长(15~30分钟甚至更久),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设备普及和急诊可用性也不如CT。在“黄金1小时”内,CT凭借快速、易获取的特性,成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