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要重视肠内营养[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1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中医院 许辛酉
当“吃”变成奢望,重症患者的生命该如何延续?对他们而言,营养不只是能量来源,更是对抗疾病、重获健康的“秘密武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神秘面纱,看看这根“生命管道”如何创造奇迹!
营养承重任: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柱”
重症患者常因创伤、感染、大手术或器官衰竭无法正常进食,可身体却处于“高消耗”状态。此时,营养支持与ICU生命支持技术、器官移植并称为现代重症医学的三大里程碑。一旦营养不足,身体会面临多重危机:
免疫力崩溃:难以抵抗感染,伤口愈合速度大幅减慢;
肌肉严重消耗:呼吸肌无力导致脱机困难,甚至丧失活动能力;
器官功能衰竭:肠道、肝脏等器官因缺乏“燃料”停止工作。
及时、科学的营养支持,就像给身体“雪中送炭”,是抢救生命、加速康复的关键一环。
营养路径:肠内vs肠外的“黄金法则”
给重症患者输入营养,主要有两条路径——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具体区别很直观:肠内营养(EN)类似“高级鼻饲”,通过鼻胃管、鼻肠管或胃/肠造瘘管,把营养液送进胃肠道;而肠外营养(PN)好比“静脉输液”,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把营养液输入血液,俗称“打营养针”。为什么专家们一致认同“只要肠道有功能,就优先用肠内营养”?因为它的生理优势无可替代:
守护肠道屏障,抵御“外敌”: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细菌库,肠内营养能直接滋养肠道黏膜细胞,维持屏障完整性,大幅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入血的风险,降低脓毒症等致命性感染的发生概率。
激活肠道活力,避免“闲置萎缩”:食物刺激是肠道保持蠕动和消化功能的“开关”,肠内营养能启动这个开关,防止肠道因长期不用而萎缩、功能退化。
营养更全面,代谢更自然:现代肠内营养制剂含有谷氨酰胺、精氨酸、膳食纤维、中长链脂肪酸等“功能性营养素”,能维护免疫和肠道健康;而且营养经肠道吸收后先进入肝脏处理,符合人体自然代谢规律。
经济又安全,并发症更少:相比肠外营养复杂的无菌配制和严格操作要求,肠内营养更简便、费用更低,还能减少导管感染、高血糖、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当然,若患者有严重肠梗阻、消化道大出血、腹腔严重感染或严重腹泻等情况,无法使用肠道时,肠外营养就成了挽救生命的必要选择。
营养怎么给:重症肠内营养的“实战攻略”
要让这根“生命管道”安全高效工作,专家总结出核心策略:“一患一策,循环评估,通道基础,质量兼顾,爬坡达标”,具体怎么做?
一患一策:医生会用NRS-2002或NUTRIC评分工具,快速识别高营养风险患者——这类患者最能从早期肠内营养中获益;同时评估患者的并发症、胃肠道功能(如是否有胃瘫风险)和误吸风险,为制定方案打基础。
尽早启动:排除禁忌后,患者入住ICU24~48小时内就该启动肠内营养!外科术后患者甚至能提前到24小时内启动;若患者血流不稳定,需等液体复苏完成、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尽早开始。
选对“通道”:短期使用(<4周),常用鼻胃管,若患者有胃瘫或高误吸风险,优先选鼻肠管;长期使用(>4周)考虑经皮胃/肠造瘘(PEG/PEJ);根据患者情况选短肽型、含纤维型、低脂型等,避免乳糖不耐受问题。
科学喂养:“爬坡式” 增加速度,刚开始速度要慢(如 25~50ml/h),第二天逐渐加量(如 75~100ml/h),争取 3~5 天达到目标营养量,切忌 “狂轰滥炸”;采用营养输注泵匀速输注,保持稳定速度,避免血糖剧烈波动;同时控制营养液温度接近体温(约 24~35℃),防止冷刺激引发腹泻;此外,需严格管理血糖,密切监测并配合强化胰岛素治疗,将目标血糖控制在 6.1~10 mmol/L,严防高血糖损害身体。
应对“拦路虎”:
腹泻(最常见):多因抗生素使用、低蛋白血症等引发。处理:减慢输注,调整配方(换短肽型+胰酶、低脂或含纤维型),补益生菌,纠正低蛋白。
腹胀/呕吐:常由营养液浓度高、胃瘫等导致。措施:减慢速度,加温、稀释营养液,胃肠减压。
误吸风险:床头抬高30~45度,查管道位置,必要时换鼻肠管或用促胃动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