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与成人骨折的关键差异解析[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4
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 叶镜周
在游乐园、公园等场所,孩子打闹、攀爬、跳跃是常事,玩耍中难免发生骨折意外——数据显示,儿童骨折率是成人的3倍多,其中3~10岁孩子最容易骨折。但儿童骨折和成人骨折并非“同一回事”,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家长需重点关注。
骨骼成分有差异:儿童弹性高,成人硬度大
儿童与成人骨折的核心区别之一,在于骨骼构成不同:
儿童骨骼中胶原蛋白等有机物质含量较高,钙质等无机物质较少,骨头弹性好、韧性强,受力时不易完全断裂;成人骨骼则相反,胶原蛋白占比低、钙质占比高,骨头硬度大但韧性差,一旦受力超过承受极限,就容易直接断裂。
这种差异在X光片上表现明显:成人骨折线清晰、齐整,骨折断端锋利;儿童骨折断端模糊,甚至可能出现断端屈曲、无法对合的情况。医学上把儿童骨骼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性变形”,它让儿童骨骼不易完全断离,却也容易出现成人不会有的特殊骨折类型。
骨折类型有特点:儿童多特殊,成人较典型
成人骨折常见类型为横断骨折、粉碎骨折等“典型骨折”,但儿童骨折有三种独特类型,且容易被忽视:
青枝骨折:最常见的儿童骨折类型,表现为骨骼断裂但骨膜保持完整,X光线下仅呈现轻度弯曲。家长常误以为是普通扭伤,直到孩子疼痛难忍、活动不便时才就医。
骨骺损伤:骨骺位于长骨两端,是儿童骨骼的“生长区”,负责骨骼发育。若骨骺受伤,会直接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可能导致肢体长短不一、骨骼发育畸形。成人骨骼已停止发育,不会出现这类损伤。
弯曲骨折:仅表现为骨质弯曲,没有明显骨折线,需医生结合孩子的症状(如疼痛、活动受限)和触诊才能准确判断,同样容易被漏诊。
愈合速度有快慢:儿童愈合快,成人修复慢
儿童骨折愈合速度远快于成人:5周岁前儿童的前臂骨折,大约4周就能愈合;而60岁老人的同类骨折,往往需要3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恢复。
这背后的关键原因是“成骨细胞活性”:儿童骨骼内的成骨细胞活跃,骨折后能快速聚拢、加速新骨形成;成人成骨细胞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骨骼修复速度自然变慢。
不过,儿童骨折愈合快也有弊端:若骨折复位不佳,骨骼生长中可能出现“过度矫正”——比如小腿轻微错位时,儿童骨骼会自行调整恢复,但如果错位严重,反而可能导致骨骼生长畸形。
治疗方式有区别:成人常手术,儿童多保守
成人骨折治疗常需手术,通过钢板、钢钉等器械固定骨骼;儿童骨折治疗则更倾向保守,多数情况下医生仅需“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就能解决,原因有两点:
儿童皮肤、肌肉弹性好,手法复位的成功率更高;
儿童骨骼生长快,即使存在轻微错位,也能在生长过程中自行调整。
但需注意:若骨折涉及骨骺损伤,不能掉以轻心,有时需通过手术固定,才能确保骨骼正常发育。此外,儿童石膏与成人也不同:医生会根据孩子骨骼生长情况,适时调整石膏松紧度(避免骨骼变粗后石膏压迫皮肤),有时还会用支具代替石膏——只要关节未受损,支具可随时取下,方便孩子活动。
预防措施要做好:分龄护安全,异常早排查
儿童骨折的特殊性决定了“预防大于治疗”,家长可按孩子年龄段做好防护:
3~6岁儿童:平衡能力较差,易跌倒。建议给孩子穿防滑鞋,尽量让孩子在塑胶等柔软地面玩耍,避免在水泥地奔跑打闹。
学龄期儿童:好动且喜欢打篮球、玩滑板等运动,虽能锻炼身体,但骨折风险高。家长需为孩子配备头盔、护肘、护膝,同时提醒孩子运动前做好热身,不尝试超出自身能力的动作。
特别注意:若孩子反复骨折,未必是“顽皮好动”导致,可能是骨质疏松、成骨不全等疾病的信号。如果孩子仅轻微碰撞就骨折,需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排除疾病因素。
儿童骨骼的生长修复能力极强,只要处理及时、得当,大多数骨折不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正常活动。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了解儿童骨骼的特性后,做好针对性防护,既能给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也能守护孩子安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