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亮红灯”别慌!专家拆解6大误区与急救指南
佚名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 “头号杀手”,庞大的患病人数与极高的致死率令人触目惊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疾病正逐渐年轻化,且很多人因忽视早期信号、陷入认知误区,错失最佳防治时机。本文将从信号识别、误区规避等维度,为大家带来通俗易懂又实用的健康指导,帮你守住心脑健康防线。
信号早识别:这些“小不适”藏着心脑隐患
很多人以为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来势汹汹”,实则早期信号常被当作“小毛病”忽略,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往往是器官在“求救”。
头晕头痛要区分:普通疲劳性头晕多休息后缓解,若伴随单侧肢体麻木、视物模糊,可能是脑梗前兆。
胸痛胸闷别轻视: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像被巨石压住)、活动后加重,需警惕心绞痛;若疼痛持续超过5分钟且伴随出汗、恶心,可能是心梗发作,此时每延迟1分钟,心肌坏死风险增加1%。
还有两类“隐形信号”易被忽视:一是下肢水肿,按压脚踝出现凹陷且恢复慢,可能是心衰导致的体液循环障碍;二是睡眠中打鼾骤停(暂停超过10秒),会引发夜间缺氧,长期可导致高血压、房颤,需通过睡眠监测排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误区巧避开:常见的心脑健康认知陷阱
误区1:“无症状就不用吃药”——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即便没有头晕、乏力,也需规律服药。血压血脂长期超标会悄悄损伤血管内皮,等出现症状时,血管可能已狭窄50%以上。
误区2:“保健品能替代药物”——不少人迷信“深海鱼油降血脂”“纳豆激酶通血管”,事实上保健品不能替代他汀类药物、降压药,最多作为辅助调理,盲目停药可能引发心梗、脑梗。
误区3:“心梗急救靠‘掐人中’”——心梗发作时,患者意识清醒,掐人中毫无作用,正确做法是立即拨打120,同时让患者平躺、解开衣领,若出现呼吸停止,需马上做心肺复苏。
此外,“年轻人不会得心脑血管病”“血管堵了就要放支架”“术后不用再控饮食”等误区,也需逐一打破。数据显示,我国35岁以下心梗患者占比已达10%,支架仅适用于血管狭窄70%以上的患者,术后仍需坚持低盐低脂饮食。
日常会护理:3个习惯帮血管“减龄”
饮食要“少盐多纤”:每天盐摄入不超5克(约一啤酒瓶盖),少吃腌制食品、加工肉;多吃全谷物(燕麦、糙米)、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和深海鱼(每周2次,每次200克),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Omega-3脂肪酸可保护血管内皮。
运动需“适度规律”: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推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时,心率维持在(220-年龄)×60%~70%,每周累计15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运动前最好做运动负荷试验,确定安全运动强度。
监测要“定时精准”: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晚各测1次血压,连续7天取平均值;糖尿病患者每周测3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1次颈动脉超声,排查斑块。早期发现的软斑块,通过药物和生活干预可逆转,硬斑块则需长期控制以防脱落。
急救讲时效:心梗脑梗“黄金时间”这样抢
心梗急救“3步走”:第一步,立即拨打120,告知急救人员“疑似心梗”,方便携带除颤仪;第二步,让患者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解开上衣领口,保持呼吸通畅,若患者有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血压低于90/60mmHg者禁用);第三步,若患者失去意识、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脑梗急救记“FAST原则”:F(Face面部)——让患者微笑,观察一侧嘴角是否下垂;A(Arm手臂)——让患者抬起双臂,观察一侧手臂是否无力下垂;S(Speech语言)——让患者说一句完整的话,观察是否含糊不清;T(Time时间)——若出现上述任一症状,立即拨打120,记录发作时间。脑梗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是发病4.5小时内,取栓治疗不超过6小时,错过时间窗,后遗症风险会大幅增加。
人群要细分:老人、三高患者的特殊注意
老年人需防“直立性低血压”:起床时遵循“三部曲”——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避免突然起身导致血压骤降引发跌倒;同时定期检查心率,房颤是老年脑梗的重要诱因,若触摸脉搏发现“忽快忽慢、强弱不一”,需及时做心电图排查。
三高患者要“双控达标”: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建议130/80mmHg以下);高血脂患者需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冠心病患者建议1.8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避免血糖波动损伤血管。
此外,长期熬夜、吸烟、肥胖人群属于高危群体,建议每半年做1次心脑血管筛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和心电图,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疑问快解答:专家回应读者高频问题
Q1: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是不是一定要做手术?
多数斑块无需手术。若斑块导致血管狭窄<50%,且无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通过吃他汀类药物、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斑块可能稳定甚至缩小;若狭窄>70%,或斑块不稳定(易脱落),才需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
Q2:心梗术后可以运动吗?
术后1~3个月可在康复师指导下做低强度运动,如慢走、太极拳;3~6个月后若复查心功能正常,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运动前最好热身5~10分钟。
Q3:年轻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避免熬夜(每天睡7~8小时)、拒绝吸烟(包括二手烟)、控制体重(BMI维持在18.5~23.9)、减少高油高糖饮食,同时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这些习惯比任何保健品都有效。